真的不知道應該怎樣表達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覺,首先也許是矛盾。曾将在腦海中想象過自己想要拍出的電影畫面,就是這裡面反複應用的,對人物面孔,甚至是某個身體部位的特寫鏡頭。從Emma的眼睛移至她的嘴巴,嘴角的弧度也在鏡頭的移轉過程中慢慢擡起,然後又是Adèle的面孔與揚起的嘴角。公園長椅上,Emma為Adèle畫素描,她額頭前的那縷最迷人的碎發被捕捉與記錄,她的緊張,她的逗笑,鏡頭也随着兩人的情緒交換而來回擺動。無法用語言形容自己有多喜歡這幾幕,如果今後真的有機會拍攝自己的電影,那一定是這樣的鏡頭風格。演員Adèle的美讓我迷醉,極緻的破碎感與每時每刻都表現出的迷惘,随風而起的淩亂的頭發……她好像一直在做錯誤的事情,但我總願意用“她隻是掙紮着想要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誰、想要什麼”來原諒她,畢竟,什麼也抵不過那一句顫抖着說出、伴着幾縷淚痕的“Je suis toute seule”。

我是如此喜歡電影的鏡頭語言與女主角,但卻對這一傑作誕生的方式感到痛心與失望。導演是Lea控訴的對象,他的暴虐給演員帶去了多大的傷害和自尊的打擊。也對電影中塑造出的女性間的互相攻擊,和與此相反的永遠心懷善意與關懷的男性角色感到不适。但是又想到也許導演本就想沖破所謂的性别的限制,而試圖表達人類在面對情感問題時的共性的缺陷,即使是平常意義上道德水平更高的女性也并非一定能獲得完美的關系。但我依舊對大段露骨的場景表達感到不适,可以理解角色對性的需求,以及這在催化她們之間的關系中也起到格外重要的作用。但在知道演員被強迫連續數日拍攝之後,無論如何也無法用浪漫與快樂來形容。

看過一個對這部電影的評價:“Adèle的生活就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也許會遇到激情,但終究會再次趨于寡淡。”确實能夠感受到電影中強烈的生活氣息,沒有浮誇的表達,一切都如此真實。但我卻依舊無法與人物産生共情,畢竟我沒有遇到過藍發的Emma,我沒有被一個人從異性戀的身份中拉出,卻又因為這個人帶給我的孤獨感,而再次憂慮地回到異性的懷抱。用Adèle的生活來概括普羅大衆的生活實在太過奢侈,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經曆瘋狂的特權。

一見鐘情了,然後呢?讓我們走到一起的卻也是最終讓我們分道揚镳的,在熱戀期,我們之間的不同看起來如此有趣,我們互相把對方帶入一個充滿好奇的新世界。但在這之後,隻得面對無法跨越的理解與交流上的壁壘。所以Adèle與Emma在一起,卻依舊感到“toute seule”。所以是背叛,所以是離開。

法國電影總給我一種掙紮感,至少Les Aments du Pont-Neuf與這部都是如此。一方面,我如此沉醉于電影的藝術性的表達與複雜、深刻的主題,但另一方面,卻無法欺騙自己的内心說“這部電影讓我感到心情愉悅,我非常喜歡它”。并且以自己現在的水平,無法對電影做出客觀的解析。

無論如何,這是一部與我而言意義非凡的電影。我寫下“倒數第三次”的那天,她便穿了藍色的牛仔襯衣,戴了藍色的腰帶。而她也是我選擇來看這部電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