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給孩子講《父子賣驢》 的故事。
這可能是邏輯學裡很基礎的東西,但是我們可能都忽視了這個故事。
我們為什麼活的累,可能就是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了。
還有最近看完的《鬼才之道》
死了都要當牛馬 ,要成名 ,要被人看見, 不然就魂飛魄散。
之前一直認為‘I see you’是個很浪漫的詞。
“I see you”意味着你不僅看到了對方的外在,更理解他們的内心世界 ,這種理解包括對方的痛苦、掙紮、美麗和張揚,甚至是他們不願被看見最黑暗的部分。
但是現在我覺得想被看見是一個可怕的詛咒 。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長大一定要成為一個特别的人這樣才有出息 。
無時不刻的希望被朋友看見 、被父母看見
被老師看見、 被領導看見、
有愛人了希望被伴侶看見 。
這可能是被刻在骨子裡的東西,在原始社會中,“不被看見”可能意味着被群體抛棄,進化塑造了人類對被忽視的恐懼。希望有人對自己重視,‘士為知己者死’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而他人的反饋像一面鏡子,許多人通過外界的“看見”和“重視”來确認自我價值。
但是太在意他人的感受,可能會喪失了自我。‘他人即地獄’。
若将自我價值完全綁定于他人評價,可能陷入“讨好型人格”或“空心化”狀态(如寓言《父子賣驢》的諷刺)。
放下對“被看見、被尊重”的執念,回歸自我。
“被看見”是生存的起點,“被重視”是關系的深化,但二者的意義最終指向 自我與世界的平衡。既不沉溺于孤獨的“隐形”,也不迷失于喧嚣的“被凝視”;
在向外連接與向内紮根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