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在沖突起伏的對話末尾,Jamie對咨詢師說”Can I ask you a question “時,我立刻接了句:”Do you like me?”,接着鏡頭裡的Jamie說:”Do you like me? “我之所以确切地猜到Jamie會問什麼,是因為到那一刻我深刻地認知到他做這一切的根源,或者說自他有意識以來的人生都在尋求别人的認可。
足球場上,表現不如意後爸爸沒有鼓舞他,而是感到尴尬撇開目光; Ins上,Katie嘲諷他是對女生沒有吸引力的loser,這樣鄙視性的評論得到很多人的點贊; 即使他成績不錯,喜歡畫畫,但他卻認為自己不擅長任何事情。
他對自我的核心認知是ugly,甚至是ugliest的那個...
看到最後我們知道,Jamie的爸爸其實沒有什麼地方做的很不好,就是萬千普通爸爸中的一個。要真是挑問題,可能是他沒有注意到Jamie是如何的脆弱和敏感,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回應會給Jamie帶來很大的影響。
Jamie的爸爸有個很暴力的原生家庭,青少年時期被皮鞭抽是常事。所以可能對他來說,一個從不打兒子的爸爸就是個好爸爸了。每個人的人格塑造和智慧都繞不開他的原生家庭,教育,成長背景等因素,所以他做不到自己看不見的事情。
那悲劇到底是怎麼釀成呢?
第二集圍繞校園面貌展開,在一系列的混亂、粗鄙、暴力、無知沖擊後,末尾唱到“How fragile we are”。我想這就是很多青少年悲劇的一個内核,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信息過度的網絡時代,每天把自己關在房子裡的少年,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鍊接全世界,接受各種淩亂富有沖擊性的信息。但最關鍵的是,多少成年人都不知道如何篩選網絡信息,多少人隻是一味地做着”拿來主義”,不思考不辨别…且脆弱。更何況是一個懵懂的少年。
Jamie就是這樣接受了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對他的評價而給自己下了同樣的定論。認為自己最醜最沒有吸引力的他,心想找個同樣的”弱者”來尋求認可,而Katie就是這個人,Jamie覺得被衆人欺負唾棄的Katie肯定會接受他,結果對方卻不斷侮辱鄙視他。這讓他徹底絕望憤怒了,于是他害了人性命。
人很脆弱,青少年尤其脆弱,脆弱到可能在如果他們沒有了斷,在往後人生裡回顧時會覺得并不是死結的事情上做出摧毀一生的舉動。
同樣是13歲那年,我也曾親身經曆過同學在那個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其實又什麼都懵懂的年紀裡終止了自己的人生,那時候的網絡不像如今這麼瘋狂,不是食人魔,但像鴉片,剛剛冒出新芽的它讓人欲罷不能,住校生冒着被處罰的風險爬牆也要偷偷潛入網吧,透過屏幕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沒有人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人人都知道在那個家長會上,老師因為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而責怪了家長。家長會後的周末,悲劇發生了…年輕的生命太過脆弱。
故事的最後一個鏡頭是Jamie的爸爸在Jamie房間捂着被子痛哭,而後把床上的小熊放在被子底下,幫小熊蓋好被子說到”Sorry, I should done better “,至此我淚流滿面。
How fragile we are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