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時候我第一次看社交網絡,覺得哇,好酷的電影。高中重刷了一次,甚至拿它寫過幾次作文,經典,輕巧,文氣,完美的學院派。說喜歡也好,說投機取巧也好,我本以為我對tsn已經是過去式了,不會再為它産生激烈的情緒,然而今天在電影廳又聽見熟悉的背景音樂響起,我還是渾身戰栗,雙手發抖,一陣想要流淚的欲望翻湧。
從前我一直沒看懂“not an asshole, just tried so hard to be one”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很難定義Mark這個角色包括他的所作所為到底算不算“混蛋”。但一點點長大之後,我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地那麼接近他,那麼理解他。我終于來到了他們當時的那個年紀,面對生活中複雜的情感依然一無所知,于是明白20歲左右的人是很笨的,青春是很可怕的,所有的決定是很莽撞的,即使你是Mark Zuckerberg。
我覺得像Mark這樣的人,從頭到尾掙紮的其實不過是一點自洽,當他失去身邊所有的支持之後,隻有自洽能夠支撐他生活下去,毅然地在孤獨的道路上走下去。我最喜歡他背着書包走上宿舍石階的那個橋段,因為那一幕如此安靜,和其他地方都不同。特别是如今人們已經覺得他是一個徹底的科學怪人,但他每一個受苦的瞬間都是很真誠的。讓我感覺有點理想主義的意思。
這部片子上映之初有個預告片用的bgm是Radiohead的那首Creep。真的好合适啊。很多年輕過去裡,我太想要出人頭地,想要世俗的榮耀,想要問心無愧的成就。我高喊perfect body,perfect soul,卻發現它們背道而馳。
至今想來,是一陣青春鈍痛。長大之後在很多情感中取舍變成一件理所當然,也是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情,然而這并不代表着我們做出正确選擇的時候就不會痛苦。很多時候我們選擇的不是長痛和短痛,而是小一點的痛苦和大一點的痛苦。前者并不會随着時間消失,而是像一個潰爛的腳趾頭一樣永遠在行走的時候展示其細微的存在感,直到你某一天意識到,在那時候的那個節點裡,你必須割舍,根本沒有選擇。
但MEM和jewnicorn還是很好磕就是了……

(2025.3.14,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