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蓋曼的一貫風格,同《煙與鏡》如出一轍的暗黑成人童話。
電影三星。一星給美術,一星給音樂,一星給勇敢無畏的Coraline 。
剩下全是吐槽。
首先不太清楚制作方到底想把電影做給誰看,對兒童來說太過驚悚,人物立繪能成為童年噩夢(朋友親身證實),恐怖谷效應過于明顯;如果說給成年人看,情節又過于簡單且不堪細想,又是一個越琢磨越生氣的故事。
歸根結底故事核心非常簡單:
掌控欲太強以至于變态的媽,被操控的爹,打破枷鎖拯救家庭的女兒。
我更願稱之為:
互害的母女,回避的父親,逃不脫的厭女凝視。
母女關系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且有兩種:(1)母親冷漠且回避,忽略女兒的情感需求,“壓制女兒作為女性的吸引力”(引用自@圖賓根木匠);因此女兒受傷之後,轉而投向另一種(2)掌控欲極強,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的母女關系;覺醒之後認清母親醜惡的真相,逃出掌控,并将其砸碎、塵封、徹底消滅。
相比之下,父親這個角色顯得格外無辜(說真的沒有人發現他和艾德裡安·布羅迪長得一模一樣嗎),他不會像第一個母親那樣口出惡言,雖然在敷衍女兒卻采用了相對溫和的手段(遊戲),也潛在地開啟了女兒尋找替代母女關系的可能性;在兩段母女關系中,他都扮演了被操控的角色,但是盡可能地為女兒提供陪伴和支持,甚至承擔了部分來自母親的傷害。
在這個故事中,男人是無辜的,女人是需要互相戕害的。因此Coraline 隻能是女兒,她是被害人,向男人想象中的(父權社會設定下的)加害人進行反擊,而父權處在一個絕對安全的位置上。@人人有愛 的評論說這種砸碎、塵封的物理消滅手段非常男權,我完全贊同。如果是女性視角,這個故事更有可能的走向是:女兒消除母親心中不被愛的不安全感,走向和解。
因此我也更加反感本片的中文譯名《鬼媽媽》,一方面這個名字過于恐怖以至于一度勸退我,另一方面它将視角完全集中到"罪魁禍首”身上,而罪魁禍首另有其人,“媽媽”隻是承擔了一個虛名而已。
如果再往後退一步看全片,本片明面上的boss是母親,實際上還有一個潛在的幕後boss —— 懷比奶奶 —— 她是粉紅房子的主人,僅憑呼喊操控另一個男性的行為,開場由壞媽媽縫制的假布娃娃後來在懷比奶奶家中找到并送給了Coraline。我認為懷比奶奶在某種程度上是母親的投影,而她對懷比的掌控,又成了女性專制(罪惡)的另一個證據。
對比男女配角的處理上,同樣是年華逝去盛時不再,女性配角(兩個占蔔師)有幾乎令人不适的性征,她們在舞台上的成功依賴于剖開軀殼,展示完美的年輕的身體;而男性配角隻需要依賴他對下屬(老鼠)的領導力。
就算抛開所有性别視角,這個故事也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兒童故事,因為它告訴我們這樣一件事:在不被愛的家庭中你已不能奢求更多,外面的好都是陷阱,你出生在這裡,這就是你需要忍受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