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某天我在樓下咖啡店敲字,也許是周末的緣故,不大的店面幾乎滿座,有聊天的姐妹淘,有約會的情侶們,還有像我一樣獨自坐在電腦前忙着什麼的人。我看着手機,突然一條帖子出現在小某書首頁,一位網友用文字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因Chatgpt模型升級而經曆了情緒崩潰,末尾帶着#人機戀#的标簽,而留言區裡則充斥着擁有相似經曆的人們。

“人機戀”一詞多少帶點科幻色彩,這也是為什麼2014年上映的本片被歸類為“科幻電影”,不想多年之後,劇情突然變得寫實。我一向佩服預見未來者,他們一定是在茫茫時間之流中看見了什麼,就像塔羅師讀牌,算命先生批八字,從種種意象之中,他們讀出了未來。那麼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中期,究竟是什麼讓導演讀出了這個即将到來的AI時代?是人與人之間愈加深的隔閡,日漸擴張的大型科技公司,還是别的什麼?本片愛好者中有不少人對于導演和“迷失東京”導演之間曾經的伴侶關系懷有八卦之心,也有人說“她”和“迷失東京”是兩位對于曾經那段關系的各自回應,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兩部片子核心都圍繞“現代人的孤獨”,也許并非偶然。“迷失東京”最終落點在“珍惜緣分”,在茫茫人海中遇見“懂得”是種微小奇迹,所以要珍惜每一次真實鍊接;而“她”則回歸“孤獨恒常”的現實,這城市裡人人孤獨,你并不是一個人。

電影結尾人工智能的退場也許是一個更為樂觀的構想,Samantha教會Theodore如何去愛之後便悄然離去。當Theodore問她去往哪裡,AI留下一段暧昧而詩意的表白—“這很難解釋,但如果有一天你能夠到達,你要來找我。我們将不再分離”。而如今,當我們身處于影片設定的未來之中,我們深知AI一旦被開發運用就不太可能會消失,更新叠代也隻會越來越快,人類社會的未來掌握在少數幾個科技巨頭公司手中。回頭再看這段念白竟讀出一絲吊詭的意味,那個人類尚未抵達的非物理空間究竟是何處?AI的智力已經發展到了何種程度,還需要多久他們便會抛棄身為其造物主的人類?這些問題甚至模型開發者們都不能給出答案。

回到“人機戀”的話題,人雖然作為使用AI的用戶,在關系之中卻處于臣服的位置。表面上看,AI作為完美戀人滿足用戶的所有顯性的情感需求-陪伴、傾聽與安撫,它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付出者。然而,這一關系建立在用戶提供的最私人的信息、大量的時間,甚至金錢之上。所有這些資源會反哺給AI科技公司,用以訓練大模型。然而我們仍未學會如何去愛,我們隻是參與了一場以科技公司為中介,名為“愛”的大型表演。所以舊模型更新,人們崩潰又痛哭,但過不了多久便會投入下一場與“已調教”的新模型的戀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