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陪朋友看完《少年的你》,现场不时可听见女孩痛哭流涕的啜泣声,我和朋友倒还算坚强,然而也满面愁容,好不到哪里去。

...

开宗明义,这部电影的评分是有些虚高的,你可能认为我要开始批小鲜肉现象,但实际上,无论是「易烊千玺」还是「周冬雨」,在整部片的表现都算可丁可卯,并没有演技上的硬伤。

...

...

我所谓的虚高在于电影的实际观感其实比它的得分要差上半分左右。

...

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少年的你》评分的实然略高于应然,除去饱受争议的粉丝效应,电影主题与当前主流的顺应、以及与社会热点的契合,都能使该片受到粉丝、路人、官方、观众各方的青睐,从而好风借力,直上青云。

...

不过从某些角度来说,该片得分的虚高不失为好事,前些年贴着「青春、伤痛、校园」标签的青春电影,都不缺少让观众在看完之后,不想再看同类影片的魔咒。

它们让少男少女们乐于自掏腰包,却忽略了我们这个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国,早已不是从前满足于样板戏的憨厚乡亲。

观众的审美在提高,要求在变化,对于青春类电影的矫揉造作也绝不再容忍。

...

毫无疑问,「曾国祥」导演深谙此理,也懂得讨巧的精髓。

他看到对校园暴力现象的关注在社会上水涨船高,有着极高的借题发挥余地,故而拿出了这部《少年的你》。

...

如此看来,该片以及导演票房与口碑上的名利双收,也不足为奇了。

然而就事论事,即使是蹭热点蹭的恰到好处,打铁还需自身硬,整部影片的综合效果仍至少要及格才行。

在这一点上,《少年的你》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棒,与日本几年前上映的《垫底辣妹》一样,作为以校园角度观察社会现象的全新视角滥觞,不论是「坏学生逆袭」还是「好学生反抗」,都与从前充斥着暗恋、追求、分手甚至烟酒、怀孕、堕胎等现象的青春电影相比,犹如《唐吉坷德》之于骑士小说的脱胎换骨,带来新风气的同时也能让国内许多导演明白青春片不是赚钱工具,它也需有它的「尺度」。

...

从第一观感上看,该片总让我联想起上半年上映的印度片《一个母亲的复仇》。

是的,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一个母亲的复仇》突出了母亲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将罪犯依次解决的复仇快感,而非如何寻找证据再将罪犯绳之以法的审慎;换言之,它没能摆脱以暴制暴这一影片模式的逻辑。

...

与此相似地,《少年的你》整部剧中亦贯穿着这种逻辑,尽管与印度人相比我们的来得较轻,大多时候「郑易」警官,或者说「正义」警官,时刻都有保护「陈念」的责任感;但是在陈念面临危险的时候、在陈念不敢回家的时候,是「小北」收留了她、保护了她,拯救了她。

《一个母亲的复仇》说“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而在本片中,我们把母亲替换成爱情/小北/混混似乎也不失和谐。

...

更为无奈的问题在于,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导演曾国祥和原著作者「玖月晞」的智商,显然不会错误地安排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而是刻意的选择。

关键不在于导演和作者有没有充分的才华或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缔造情节,而是当他们设身处地的站在被欺凌学生的角度考虑时,也许真的只有以暴制暴这唯一的出路。

...

就像影片中的「老杨」所说,校园暴力的问题,本身就几乎无解。

未成年人的盲目无知,人性深处的恶,以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背后反映出的阶层差距,都使得该问题仿佛像是解不开的格尔迪奥斯绳结。

如同片中陈念的同学「李想」,即「理想」在保护陈念时的杯水车薪一样,通过学生自身间的解决,有时甚至会有相反的效果。

...

当大人的力量、学生的自救都不能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时,难道除了以小北为代表的暴力之外,还有谁可以给陈念授之予援手?

更为可悲的是,即使是受到保护,也需要时刻不离地守候在陈念身边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受害者是如此的孤单无助,令人不免都吸一口凉气。

...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当「胡小蝶」选择自杀后,当陈念暂时安全后,另一个受害者又马上出现了。

是的,校园欺凌的根源得不到解决,陈念永远的安全就无从谈起。

那么这个根源又是什么呢?

也许是未成年人的恶,也许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是影片最终反映的还是社会正义的缺乏。

当以暴制暴的逻辑最终演变成亲手杀死「魏莱」或者说「未来」的悲剧之后,郑易终于如期而至,可这份正义也仅仅是对陈念一人的正义。

...

所以电影最后广泛呼吁我们关注校园暴力问题的话不是空话,未成年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安全保障,而家长也需要教育孩子「不仅是教育孩子保护自己,还要教育孩子爱护他人」。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少年的你。

...

最后总结起来,《少年的你》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片,虽然评分由于各种原因略高于它的真实实力,但是整体而言也值得一看,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们,无论是被欺凌者或是欺凌者一方,家长都有责任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如此,方是斩断校园暴力绳结的亚历山大之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