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并沒有在中國上映,但相信不少人已經關注到了它的出現,這是部讓你思緒萬千卻又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的電影,平實細膩的劇情卻如巨浪般直擊家庭與社會中存在的性别不公現象,電影上映後,共鳴與抗議式兩極分化的感受更是将影片推至浪尖。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的共鳴主要圍繞金智英媽媽的身份而展開,但觀影從來不會産生完全相同的感受,小編從電影中兩段簡單的對話說起吧。高中時期,智英上完補習班回家的路上被陌生男生跟蹤,事後,當父親教育她是說道:以後穿衣服要得體些,不要穿那麼短的裙子,更不要逢人就笑,你要時刻注意,不能掉以輕心。這的确是來自父親危機後的關心與“警示”,但發生事情的原因就僅僅因為女生的衣服不得體嗎?換句話說,女生以大家以為的“正常穿着”出現,這樣的跟蹤時間就能杜絕嗎?答案顯然不是肯定的。
前不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聖約翰海軍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場以“你當時穿了什麼”(What Were You Wearing)為題的特殊展覽。展覽牆釘上了18個女孩在遭受性侵時穿的衣服,旁邊都配有一段簡短的留言,記錄着當事人對事件的回憶。主辦方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展覽改變人們心中對此類事件的刻闆印象,更重要的是提醒人們,“你當時穿了什麼”這個問題對遇難者來說是無用的,有害的。
展覽的衣服中,包括簡單的T恤、襯衫、牛仔褲、甚至還有套武裝警服,當一件又一件物證清晰的擺在人們面前,我們才明白,惡性事件的原因,不應該粗暴的歸結與穿着。事件發生後,人們總會問:“你當時為什麼不大聲反抗”,“你當時為什麼這麼不小心”,照這樣說,倘若事情的根源真的隻在于女生的提防的警惕性不夠,那這事兒處理起來到簡單了,畢竟“一個巴掌拍不響”,隻要女生小心,世間自然沒了惡魔。但事實怎樣,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反觀事件發生後,似乎從來沒人去問當時的惡魔穿了什麼,而身為受害者的女方,卻總要接受世人異樣的眼光,這樣的眼光給了受害者更深層的傷害,更給了施暴者更肆無忌憚的資本。我們從來沒有權利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女生的衣服評頭論足,衣着服飾本是自由喜好,并非惡魔事件發生的“借口”。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二段對話是婆婆知曉智英要重新工作,孩子由請了“育兒假”的父親照料,出于為兒子一家“正常生活”着想,婆婆教育道:我兒子工作前途一片光明,憑什麼讓他在家帶孩子,你未免也太過分,太自私了,你出去賺錢能賺多少啊!或許是智英明白了婆婆的“一片苦心”,複職之事隻能作罷。我們不禁感歎,女生真的不能與職場挂鈎嗎?關于這個話題,一檔節目“心動的offer”裡也曾讨論過。請産假可以,去人事部順便把工資也領一下,這個回答對職場的女性來說無疑是殘酷的。為了學業每天隻睡六七個小時,為了事業無數個夜晚拼搏在工作前線,這樣的事情女生不是同樣在經曆嗎?僅因為一個“經曆便有壓力,不經曆更有壓力”的身份轉折,就要被職場抛棄嘛?
當然,小編在這裡并不是想吐糟大家不言自知的無奈規則,在人性面前,這份職場規則是冰冷殘酷的,但僅就工作而言,這是極具長遠意識的一步棋,作為女生,我們并非要斥其不公,隻是這份來自于“未知”二字的壓力,不該成為女性理所當然的沉默忍受,當社會對這份“規則”多些化解與寬容,當這份壓力不需要讓女性用“不公”二字引起社會的關注與理解,我們對這份女性将要跨越的身份轉折會看的更加平和。

圖片發自簡書App
總的來說,或《82年生的金智英》許電影對于情節增添了藝術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确實所引發了不小關注與共鳴,回顧電影中金智英的成長,她诠釋好了女兒,姐姐,妻子,母親,兒媳各個人生角色,唯獨丢了那個熱情的自己。相信這部電影不是為了控訴,更不是為了博取關注,而智英的角色也不是為了大家的眼淚與同情,它更像是一部搬上銀幕的萬花筒,平等、家庭、婚姻……都是它截然不同卻彼此交織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