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有部日本电影,长泽雅美、绫濑遥、还有夏帆领衔主演,同时还带火了一位年龄较小的女演员——广濑铃,这部电影荣获第3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提名第6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且也一度成为我心中的十佳电影。
《海街日记》

开篇迎面而来的,是长泽雅美所饰演角色的脚。
行,既然是枝裕和都这么明确地放了一段麻酱的福利了,那我们来简略拉个开头,看看究竟是怎么展开的。

开篇首先镜头对准长泽雅美(在影片中饰演香田佳乃)的脚,可以看到脚趾上涂了指甲油,这其实是个伏笔,后续我们会了解到香田佳乃的性格就是开放随性且自由,那么对于指甲油这么一个象征性事物,也可以由此看出这样的性格。
另外,看到后面我们会发现故事的主体是发生在姐妹们居住的老屋中的,但是一开头的佳乃却是在男友家中,这从后面的内容也能隐约感觉到“她对于家,或许哪天会离开”的意思。
好,紧接着,镜头由下往上移动,随之而来的是香田佳乃和她的男朋友睡在一起的画面,背景中伴随着海浪声,粗略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海旁。

然后手机铃声响起,麻酱起床,再次发放福利展现身材;一段男女朋友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麻酱这是养了个小白脸哇。



好,紧接着麻酱出门,镜头给向门外,海边公路,海风,礁石,渔船,海浪拍打海岸,《海街Diary》的字样出现,伴随着它的同名音乐,这个发生在海边,悠悠日常的电影,就这么开始了。

从这么一个开头,就足以看出是枝裕和塑造日常感的顶级能力。
我们姑且了解了主要人物之一(香田佳乃),发生的地点(海街),此时的时间(刚醒就是早上,季节是夏日)以及故事的基调(日常),多个要素集齐,让人看下去的欲望更上一层楼——因为谁不喜欢这种带有海风,听着海浪的日常感呢?
0.镰仓风韵
电影的舞台设在镰仓,这也是我特别想去的日本城市之一。
镰仓距离东京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是一座海景小城。它的历史也很悠久,源赖义时期就为源氏的领地。源赖朝置镰仓幕府于镰仓,成立武家政权而开创镰仓时代,使得镰仓随之成为政治中心,镰仓街道也同时被完善。镰仓利用面朝海洋这一地理条件开展海上交易、设立镰仓五山等,也使镰仓成为一个文化中心。


同时,镰仓江之岛也是颇受喜爱的一个度假胜地,那条著名的江之岛电车线,就是在这。

真的很令人赏心悦目...
好了,回归正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主人公们开始了独属于她们的海街日记。
1.7月27日 天气晴
故事开篇,三姐妹在镰仓宁静的老宅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个老宅的取景地我也有考察过,在镰仓市的北镰仓站居民区附近,这是一栋私人住宅,并未对外开放。尽管具体地址因保护隐私而保密,但是枝裕和和工作人员在该地区花费了大量精力才找到这栋房子,并且院中的梅子树是剧组特别栽种的。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最近去世了,远在山形的父亲的家人邀请她们三姐妹去参加葬礼。
在这之前她们还不知道,她们的生活即将会加入一名新成员。
父亲生前留下了一个十五岁的女儿——小玲。
初见小玲,她穿着一身JK服装,看着格外的老实与懂事,负责姐妹们的住宿与指引。
这个显得格外懂事的妹妹一直在默默帮忙,她的成熟和忧郁让人心疼。
在葬礼上,小玲依旧穿着JK服装,这与在场的其他人所穿着的黑色服装都显得格格不入——更不用说是三姐妹,从这里可以看出是枝裕和刻意塑造小玲与其他人无法融入的情形。
从这里作为切入点,有必要说一下:影片对四姐妹的刻画极其耐人寻味。我们知道,基于绫濑遥、长泽雅美、夏帆这三位本身的气质以及外表,如果说要把她们拍得美丽、拍得好看,是足够简单的一件事,但导演并没有将三姐妹塑造成光鲜亮丽的形象,反而可以说是朴素化、平凡化。
必须给各位看一下与片中风格不同的三位女主~

反观小玲,初登场时,无论是电影给她的特写,还是穿着打扮,是枝裕和刻意去塑造她的“异质感”,突出她的清丽动人。她的美丽带着孤立感,似乎昭示着她与这三姐妹的距离。

直到她慢慢融入——踢球、奔跑、淋雨、吹风,她的美丽才变得自然,她也从“被注视的美少女”变成了“家里的一员”。这是一种视觉上的“去光环”,从而体现一种情感上的“归属”。
这里最直接的转变就是小玲说话的语气和习惯的转变。
一开始的时候,小玲是经常使用很多敬语来和姐姐们相处的,但是到了后期,就完全转变了,不仅语气变得更加亲近,还会真的就如一直在一起生活的亲姐妹那般开各种玩笑和打趣。

(在日语里,我们都知道“hai”是表示“好的”的意思,而不同的发音会有不同的情感效果。在上面两个情形中,第一个“hai”是很快的发完,通常在尊敬的人面前如此使用;第二个“hai”发的是“ha—i”,也就是带有俏皮气息。由此可见小玲对待姐姐们态度的转变)
还有较为明显的,就是有一段一起穿和服放烟花的戏,可以看出和初见小玲时她们的服装上,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对比。

我们可以将小玲这样一个人物理解为是该部电影中主要矛盾的关键。她的身份极其特殊:三姐妹的已故父亲,在和第一个情人私奔之后生下了她,后来又与另一位女子结婚。她注定与三姐妹的关系不会那么近——尽管她们留着同一个父亲的血。
如果不是父亲的葬礼,这两批孩子可能永远也不会相遇。
那么如此特殊的一个身份,放在片中,想要表达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理解的电影主题之一就是:“无论有多么疏离,无关远近,爱最直观的表达总是藏在日常之中”。
所以对于家与家人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是血缘吗?未必。父亲与她们有最近的血缘,却是永远的缺席。小玲虽是“外来者”,反而是成为了最为亲密的姐妹之一。

这应该是电影想要表达的第二个点:父亲的缺席是影片里最隐秘的伤口。
影片里,三姐妹的恋爱对象看起来都有点“不靠谱”:
大姐爱上了已婚男人;
二姐迷上比自己小、幼稚的男孩;
小妹则对一个痴迷爬山的球鞋店长心生好感。
这背后其实就暗含了对“父亲缺位”的反思。她们在男性身上缺乏安全感与完整认知,只能在摇摆中寻找自己的情感位置。家庭的伤口,悄悄影响着她们的选择。
对于三姐妹的择偶标准,在b站上有一位网友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3.爱,死亡和家
在这个故事中,有着很温暖和温馨的色调,同时也处处体现着关于“家庭”的那种美好与幸福;但它又有与其他故事不同的地方,无论是原作还是电影,“死亡”二字常常涉及。
在《海街日记》里,死亡并不只是“事件”,它们也是叙事线索。多次出现的葬礼(父亲、婆婆、后来涉及母亲的谈话等),其实构成了影片在剧情上的几大起伏点,也是揭露故事主题的几大发起点。
我们会发现,在每次与死亡有关的剧情中,无论是接小玲回家,大姐与母亲一起去扫墓,还是结尾的葬礼,都会让姐妹们明白一些事情。

"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
梅子成熟,需要半年时间,需要人为的消毒清洗酿造等等。窗户纸很好看,但也很容易破,修补它也需要时间。上班上学很麻烦,爱情很麻烦,人活在世界上,需要经历的事情简直太多了。但是也正是这些麻烦事,生活才会更有趣味,才会更有人情味。

比如这一段风太对小玲的告白戏,写得很有感觉。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漫画~
再来看几张电影中照片。
换做是你在家里,我相信也会这样悠闲。很随意,很惬意。


除此之外,这样的电影调度还会淡化电影本身的冲突,让这些冲突变得“温柔”。
姐妹们的背景本身是带有悲剧性的:父亲出轨,母亲远居北海道,只留下她们自己在老宅自力更生。
但是正是这样缓和的电影基调,让这样的家庭缺陷在海风和梅酒香中慢慢消减与修复,所谓细水长流,好酒慢酿。
在这其实我也想探讨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日常。
我们所向往与羡慕的在电影中或者是动漫中的日常与我们现实生活的日常相比,其实就是将后者进行了装饰和放大。
当我们在看影视作品的时候,由于艺术形式的需要,它们所展现的往往都具有线索或者推动剧情发展作用。那么就会更加的戏剧化。角色的塑造也会显得相对典型与扁。
我们大可不必去刻意塑造,因为只要我们多留意生活中的处处细节,那么其实就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影。
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多关心在赶路过程中遇到的人都穿些什么颜色的衣服、那一棵家门前的树的叶子是否发黄、想吃的包子铺,今天生意怎么样...
看电影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将这些事物进行了剧情塑造并对其进行了额外的艺术加工。
所以,多留意生活~
回到电影。
在家里,更多的是独属于“家”的日常;在海边或者是在山坡上,姐妹们吐露的是自己的心声,是吐露平常由于“矫情”而无法轻易说出的真心话的地方;两种场景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5.继续走下去吧
海与四人交织呼应,那一棵梅子树依然立在老院子里,等待当一年酿一次梅子酒的时刻再次到来时,树上的梅子也在被等待着摘下。
海浪不断拍打着沙滩,海猫食堂也一直开张着从未关门,每年的烟火大会都会不约而同穿上和服,梅子树每年也会不断结果。
"我们在日常当中度过的每一天,实际上也许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正是这样如此日常的海街生活,才让她们四姐妹越来越亲密,越来越幸福。
在开头的葬礼结束后,她们走向的是山顶,是小时候父亲会带她们去的地方。
在结尾的葬礼结束后,她们走向的是海滩,她们探讨着:最后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二姐会想到男人和酒吧、大姐会想到家中的走廊、三妹充满古怪想法、小玲则是由于有了这段与姐姐们相处的时光,会想到很多方面。
尽管她们每个人想到的东西不一样,但此时此刻,她们相处在一起。
我又想起开头,当她们在参加完父亲的葬礼,准备坐电车回去时,大姐问小玲:
“来镰仓吧?我们四个人一起住怎么样?”
小玲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就答应了下来。熟悉的钢琴声响起,片头的配乐在此时再次跳动。
来自海街的日记开始书写。
又回到片尾,就着海浪声和海风,她们开始沿着海岸边往前走着,大姐看着小玲,感叹到:
“爸爸,虽然真的不靠谱,但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呢。”
“为什么?”
“因为,他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妹妹啊。”
熟悉的钢琴声响起,片头的配乐在此时最后一次跳动。随着琴键不断上下跳动的,更是她们鲜活的生命力在延续。
或许作为一部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对于四姐妹的海街日记来说,仅仅是其中的一章节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