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至1999年是迪士尼動畫向現實主義和嚴肅主義靠攏的十年,後來這一段動畫創作的黃金時期被無數電影評論家稱之為迪士尼的“文藝複興”時期。
這一時期的迪士尼動畫一改低幼化、夢幻化的創作風格,回歸華特·迪士尼對動畫創作的基本精神,即動畫電影的受衆不僅僅隻是限于兒童,同樣也應該成為成年觀衆所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
1994年上映的《獅子王》是這一時期迪士尼動畫電影發展的巅峰之作,影片不僅在當時獲得了出人意料的票房奇迹,更在1995年的第67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奪得了最佳電影配樂以及最佳電影原創歌曲兩項大獎。
《獅子王》為什麼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呢?
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現實性與嚴肅性是密不可分的,剝開電影的動畫喜劇外衣,丢棄電影中那些感人肺腑的歌曲,《獅子王》整部電影實質上是對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哈姆雷特》動物化、兒童化演繹。
雖然後來電影的主創團隊一再宣稱《獅子王》是迪士尼的原創劇本作品,但是電影故事人物與情節的發展可以明顯看到《哈姆雷特》、《希臘神話》,乃至《聖經故事》元素的融合。
如果說當年莎翁的《哈姆雷特》戲劇在故事發展上還多有繁瑣之處,那麼到了迪士尼的這部以動物為主角的動畫版“王子複仇記”中,整個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的架構明顯是要略勝一籌的。
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之中對于哈姆雷特為何要将複仇拖延的緣由,始終沒有向觀衆們明确表明,而整個故事的發展也很難讓許多觀衆們信服。
到了《獅子王》中,年幼的辛巴是由于受到刀疤叔叔的哄騙,處于内疚選擇的自我放逐,這樣簡單的劇情轉折相比《哈姆雷特》原作顯得更加合情合理,也更易于觀衆們對劇情的理解和情感代入。
而辛巴幼年時所做出的自我放逐選擇,同時也為他的獨立成長與之後的自我覺醒做了良好的鋪墊,這樣的劇情安排使得辛巴這個角色變得更加生動立體和豐滿。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電影文化受到古典戲劇的影響頗深。很多時候一個英雄角色的誕生和成長往往離不開悲劇元素的助力。
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超級英雄角色,蝙蝠俠是因為幼年痛喪雙親才下定決心成為一名以暴制暴的英雄,超人是由于父母犧牲自我才得以存活來到地球茁壯成長,超膽俠是由于父親的慘死才自我覺醒成長為一名英雄。金剛狼、鋼鐵俠、美國隊長等等幾乎每一個英雄角色的背後都離不開悲劇元素的烘托。
悲劇創造英雄的思想,在好萊塢電影情節不斷地被演繹,即便是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之中也至始至終不斷出現。
早如1942年的《小鹿斑比》,正是斑比母親的慘死才促成了斑比的現實成長。
1967年的《森林王子》男孩毛克利幼年時候失去雙親的經曆才使得他擁有成為“狼孩”的現實前提。
1994年的《獅子王》如果不是辛巴親眼目睹父親的慘死,選擇自我放逐,那麼他最終也不能成長為“王子複仇記”的主人公。
之後是1999年的《人猿泰山》,以及近兩年的《恐龍當家》、《奇幻森林》,同樣的故事架構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複沿用,卻始終能夠經久不衰,吸引無數的觀衆一次又一次充滿好奇的走進電影院。
由此可見用悲劇創造英雄的理念是多麼符合人們的主流思想價值觀念和内在心理認知。
《獅子王》當年所取得的史無前例的成功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因此當前年突然傳出将會大規模使用CG技術重制《獅子王》的消息時,在震驚和感慨之餘,似乎也覺得迪士尼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無可厚非的。畢竟這個經典IP在擱置那麼多年以後也是時候重見天日了。
所謂的拟真化CG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最早在電影中的應用是《指環王》中的咕噜一角,然後慢慢發展到今天,幾乎所有的好萊塢科幻大片中都能見到CG技術的應用。
對于用CG技術來塑造動物角色,這幾年做的比較出色的有《霍比特人》中的惡龍史矛革,《猩球崛起》中以凱撒為首的一衆猩猩,《銀河護衛隊》中的火箭浣熊,以及标志着迪士尼開啟動畫電影CG重制新時代的《奇幻森林》。
2016年的這部有着超高預算,大規模采用CG技術,并且由《鋼鐵俠》導演喬恩·費儒保駕護航的《奇幻森林》改編自1967年迪士尼自家動畫作品《森林王子》。相比動畫原作不成熟的平面動畫制作,真人CG版的《奇幻森林》無論是從視效體驗,還是從動作場景來看幾乎都實現了質的飛躍。
但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不在于CG技術的應用,而是在于它采用高度逼真CG技術的同時,仍然能夠保持故事與現實的緊密關聯,即電影故事的真實感。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主創團隊不僅提高了電影的逼真度,同時也力求還原動物的真實習性,而男孩毛克利一角更為電影增添了一座連接夢幻與現實的橋梁。
所以,這部高度拟真化的,以CG人物為主要角色的電影最終沒有在觀衆們心中産生類似于“恐怖谷”效應的觀影反應,在全球範圍内獲得了較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績。
然而,當我們把《奇幻森林》與《獅子王》兩個故事放到一起進行對比時就能發現二者間的内在差距,在《奇幻森林》中現實中敵對的物種依舊基本保持了敵對關系,猩猩該捶胸的照樣捶胸,毒蛇該吐信子的還是照樣吐杏子,群狼們依舊保持了群體協作的習性……
而到了《獅子王》中,我們卻看到了高度逼真的獅子居然能夠和一衆食草動物其樂融融,獅子刀疤和鬣狗居然能夠從敵對關系變為盟友……
這樣的人物關系和故事場景在動畫版電影中絲毫不會覺得有任何違和之處,但是放在如同《動物世界》紀錄片一般高度逼真還原的CG場景中時,就顯得十分僵硬和别扭。
這是新版《獅子王》最大的失敗之處。
其次,就是新版電影的所采用的迪士尼歌劇片類型。本來高度逼真的一群獅子和一群不搭調的食草動物在一起已經很違和了,可偏偏主創方還偏要讓這部電影和動畫原作保持一個調子,采用歌劇形式。
所以在這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真獅子一展歌喉,鬣狗群體歌舞升平……歌曲片段幾乎占據了電影故事的所有篇幅。
相比之下,《奇幻森林》也的确有歌唱片段,也有一些誇張、拟人,但是卻始終保持了故事的主線叙事,且不同動物的歌唱方式與現實動物習性也做了一定的融合,沒有像《獅子王》這樣從頭到尾的過度使用歌劇。
影片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對角色的臉盲。
在原作動畫中,不同的角色,即便是同一種類也能通過不同的膚色與毛發風格形成較高的辨識度,可進行了高度逼真的CG技術處理之後,我們卻看到了一衆母獅子,一群鬣狗如果不通過聲音對其進行辨識的話,根本難以将之與所扮演的角色一一對應。
這些缺陷使得《獅子王》在上映之初就不怎麼受電影評論界的待見,并且還因為技術和劇情故事深受诟病,但是,電影也并非一無是處,壯麗絢爛的非洲草原、各式各樣的動物族群以及充滿緻敬元素的場景使得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後就深受一衆80後、90後的關注。
對于他們而言,《獅子王》是他們永遠無法磨滅的童年回憶,象征着一段美好回憶與快樂時光。
因此,即便電影上映後在北美市場和專業影評網站上的評論都不怎麼受待見,《獅子王》卻能在豆瓣和觀影平台上保持了較為不錯的評分與口碑,不斷用情懷牌吸引着一波又一波已步入職場、為人父母的80後和90後走進電影院一睹真獅子的風采。
再有就是電影也并非完全是對1994年的那部動畫版簡單進行複刻,對待。很多場景轉換、以及對人物成長轉折的鋪墊,在新版電影中顯得更為充實而又豐滿,這同時也使得原作89分鐘的電影長度在新版電影中變成了118分鐘。
對于原作的經典台詞,新版電影也做了一定的沿用,比如片中老獅王木法沙對辛巴說的那一句飽含哲理的名句:“獅子死後變成了青草,羚羊吃青草,獅子再吃羚羊,這就是生命的循環往複。”
不管怎麼說,2019年的這部《獅子王》不管好與壞終将會成為過去的曆史,隻希望未來迪士尼對待經典IP的改編和重新演繹上能夠更加用心,更加謹慎。
即便現在的迪士尼在好萊塢一家獨大,但這也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為所欲為的進行圈錢與出賣情懷,一個電影公司如果失去不斷奮進、不斷創新的精神,隻顧着過往的輝煌,那麼終究會被觀衆們抛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