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衆号:lulu_blog)

今年夏天,最令人期待的電影已經上映了,那就是迪士尼的《獅子王》。

時隔24年再看《獅子王》,不一樣,不僅僅是心情,連人都是不一樣的。

...

迪士尼,好像一直都是歡樂單純的,神氣活現的米老鼠,美麗動人的白雪公主……情節簡單,形象經典,深入人心。

然後迪士尼出了《獅子王》。美國先放映,一年之後,才在國内上映,1995年,我19歲,電影票20塊一張,我是用了從牙縫裡省出來的錢,和一閨蜜,一起去看了《獅子王》。

我還記得,走過飄着奶香的爆米花,擠着排隊的,都是帶女朋友來的男生。我們心照不宣地說:“我不愛吃爆米花。”然後我們大笑着掩飾心裡泛出來,如漣漪一樣的酸澀,心想總有一天,我要買最大的那桶爆米花。

可事實上,現在看電影,我也不買爆米花,因為我真的不愛吃玉米。

在人生中一些難言的時刻,我們都曾以為是錢的問題,可其實,往往并不是錢的問題。這是一個從主觀到客觀的問題,改變自己看法的原因,往往不是錢,而是時間,在時間中慢慢成長。

每個人都是越活越久,越戰越勇,越來越剔透,才終于看到了自己喜好和真實欲望。

...

作為迪士尼的骨灰級粉絲,我曾看過很多關于迪士尼發展史的文章,1989年至1999年,這十年被稱為迪士尼的“文藝複興”時期。

就從這時候,迪士尼的卡通,不再僅僅是給孩子看的,更是給大人看。每個看似成熟的大人,心底永遠住着一個長不大的小孩,無論在人前如何堅毅睿智,都需要一個柔軟的角落來擺放童趣。

1994年的《獅子王》,可以說是迪士尼史上最嚴肅的作品之一。它脫去了迪士尼動畫固有的糖衣與夢幻,開始構築一個稍顯成熟的世界。

輕松的喜劇元素和悠揚的配樂,甚至小辛巴可愛的樣子,都沒有掩飾住《獅子王》的内核——争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代表着整個西方文藝複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的那部戲劇:《哈姆雷特》。

可世上,有那麼多關于謀殺與複仇的文學作品,為什麼沒有哪一部能夠超越《哈姆雷特》?

是莎翁寫得早,開創先河嗎?并不是這樣的,而是《哈姆雷特》在悲劇的背景下,莎翁刻畫的除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外,還有各自複雜的性格。

每個人,或者每一隻獅子,都有自己的一生,有自己的悲喜、責任和恐懼。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們的故事模式既符合人類曆史發展,也符合人類本性。

...

24年前,我們看《獅子王》,看到木法沙的離去,黯然神傷,辛巴絕望的痛呼“不”,仿佛一個榔頭重重地砸在心上。那時,我看到的是親情,因為身在異國他鄉。

現在,我已為人母,反而忽略了親情的因素,不再癡纏于父母對孩子的奉獻。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孩子的出現,是小天使選擇了你。

不再覺得自己多麼偉大,也不再刻意歌頌母愛,那份羁絆,是對彼此生命負責的,應有的情感狀态。

所以,這一次看《獅子王》,我看到的是成長。

小辛巴因為心智單純,再加上他的叔叔刀疤的惡意引導,一直以為是自己害死了爸爸。

不像我們在國産劇中常看到的糾結,辛巴對這一巨大心理創痛,它用了所有的孩子都會用的第一選擇,就是——遺忘。

它“碰到”了樂天派彭彭和丁滿,事實上,這反映着辛巴自己的内心,他想要遺忘,就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面對刀疤的質問,辛巴的不知所措,他恐懼的要死,輕易就會被拉進那段苦不堪言的回憶中,他甚至不敢想,不敢提,不敢跟别人講述,每次需要面對,都會心如刀割,幾乎窒息。

請問一下,誰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面對挫折,不是想着解決問題,而是變成一隻鴕鳥,把頭埋進沙子裡。

...

其實,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我們有太多無法自洽的時刻,無法釋然的事情。

可是,扪心自問,你真的忘了嗎?

呵呵,怎麼可能呢。那些疼,那些刺,那些令人痛到昏厥的往事,你不會忘的,忘不掉的,永遠卡在心裡。

所謂的成年人,大概就是将掩耳盜鈴的能力發揮至爐火純青,淡然自若地裝作無事發生。

如果一切裝着裝着,就能弄假成真,那這個世界會簡單很多,也會美好很多。可事實上,僞裝所導緻的,往往是走投無路。隻有解決問題,最終才能直面自己的内心。

“總會過去的”,是一句不痛不癢的話。可問題就是,我們根本過不去,而且,那道過不去的坎兒,其實就是自己。

所以,當辛巴遠離家園,“樂不思蜀”地長大,觀衆被彭彭和丁滿逗得大笑,我卻一陣陣地心酸,我終于明白,那些快樂是沒有溫度的,他的心中隻有孤獨。

辛巴不會也不敢提及爸爸,而是把“爸爸”稱為“某個人”,它告訴彭彭和丁滿:“曾經有個人對我說,天上的星星就是死去的國王,他們會在天上指引着你……”。

...

辛巴的話,換來的是彭彭和丁滿的嘲笑,因為這隻是騙小孩子的說辭。

但那一顆顆亮亮的星星,是辛巴和爸爸,曾經最快樂的時光,最默契的聯結。在他假裝忘記的歲月裡,他不能夠,或者說不願意,也不敢,與天上的父親對話。

後來,辛巴在木法沙的鼓勵和娜娜的支持下,奪回屬于他的領土和主權,他終于有了一個機會,可以直面内心最深的陰霾,對着所有人,勇敢地說出:“是我害死了爸爸……”

雖然這不是事實,也不是《獅子王》的高潮點,周圍觀衆都異常期待接下來的打鬥情節,但我卻停在這一刻久久回味,體内有熱流在奔竄。

直面痛苦,是稀釋并解決痛苦的第一步。

遺忘是沒用的,從來都沒用。它永遠在那裡,永永遠遠都在那裡,你騙得了别人,騙不了自己。

面對傷害,當我們真的可以雲淡風輕時,就意味着我們正在好起來,不再躲避,敢于正視。那些你曾以為過不去的,終有一天,能夠笑着說出來。

...

其實,家庭并不是庇護所。甚至,在很多時候,它是第二個戰場。父母并不是可依靠的港灣,相反,随着時間的增長,我們才是家裡的中流砥柱。

人到中年,想松口氣都顯得不負責任、想退縮顯得軟弱、想痛苦顯得矯情。我們最終,喪失了表達的能力,甚至,連表達的欲望都喪失了。

可是,不該是這樣的。問題不解決,它永遠都是心裡的坎。真的要縮頭縮腦,抱着那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買的痛過一輩子嗎?

所以,親愛的,我想告訴你,有包袱不要緊,但不要隻看到包袱。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你知道怎麼做可以減少甚至不再痛苦,但你沒有勇氣——沒有勇氣面對、沒有勇氣解決,隻能當個縮頭烏龜,害怕自己的生活産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于是活在日複一日的埋怨與壓抑裡。

你要勇敢、要争取嶄新的生活,要對自己有信心。最重要的是,永遠往前看,因為,人生的路很長很長,頻頻回頭的人,是走不遠的。

...

在整部《獅子王》中,我非常喜歡這一段:

Simba:And we'll always be together, right?

Mufasa:Simba,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that my father told me. Look at the stars, the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look down on us from those stars.

Simba:Really?

Mufasa:Yes. So whenever you feel alone, just remember, that those kings will always be there to guide you. And so will I.

英文中的“死亡”,也有很多表達,我印象很深的一個就是“Your star has set.”

有人活到75歲,卻永遠的死在了25歲;有人把人生玩出30000種活法,有人把同一天複制了30000遍。所以,成長和痛苦帶來的,應該是“成果”,而不是“後果”。

記住,我們隻能活這一次,唯一不辜負自己人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在成長。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