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張愛玲寫完了人生中第一部長篇小說,取名《十八春》,講述上海的幾個年輕人及其背後家庭的大時代下的愛情故事。“十八春”的意思是,十八個春天,這個故事,浮沉了十八年。後來旅美期間,張愛玲修改了部分内容,把作品更名為《半生緣》。

一、那個時代的愛情

1997年,二十三年前。東方電影出品了一部愛情電影,故事改編自張愛玲的《半生緣》,電影名也叫《半生緣》。由許鞍華執導,黎明、吳倩蓮、梅豔芳、葛優、黃磊、王志文等主演。

...

許鞍華第一次和張愛玲結緣,是《傾城之戀》。但相比于後來的《半生緣》,多了些浮華氣息,《半生緣》的力度平和但紮紮實實。張愛玲筆鋒華麗,用人物寫時代,用時代寫人物。許鞍華在這部電影裡,幾乎沒用大場面鏡頭,重點全在每個人物的身上,但時代的滄桑感一點不比小說表現的差。

當年《半生緣》雖然沒有以電影本身拿到有分量的大獎,票房也比不過那些經典的商業片,上映1個多月,隻斬獲了753萬港币。但一部這樣的愛情電影,即使在整個中國的愛情片中,也算的上氣質獨特了。氣質獨特的意思就是,我們談論到某一種電影的某些方方面面時,你總是會想到它。

作為愛情片,電影的愛情故事放到今天來講或許不太驚豔,但經典畢竟是經典,在愛情故事背後的,是無數個衆生相。

...

我想導演之所以可以拍出這個故事應有的氣質,大概是因為張愛玲那個年代裡,她所處的浮華的上海,和後來這個年代裡,日漸浮華的香港,大體上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的。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以沈世鈞和顧曼桢的遺憾愛情故事為主線,講述那些在保守的時代裡,父母與子女,男人與女人之間的世相。

二、平凡的衆生相

這部電影不能隻從劇情的走向來欣賞,無論是故事本身,還是作者和導演,想表達出的大概都是那些沒有說出來的東西。

每個人物都塑造的很立體,以至于在這個故事裡,雖然是以沈世鈞和顧曼桢的愛情為主線,但實在不好定義誰才是主角。如果叙事上稍稍偏一點角度,主角換成另一個角色,但整個故事表達的東西,還是不會變的。

黎明飾演的沈世鈞,世家子弟,家中做生意,長輩思想保守,受過教育的沈世鈞,在那個思想迸發的年代裡,毫無疑問是先鋒青年的一員,隻是他性格溫吞,這種性格多少也是造就他和顧曼桢愛情遺憾的原因之一。

...

沈世鈞和顧曼桢的愛情,從第一眼就開始了。影片開頭,就是以兩個人互相被彼此吸引的獨白開始。後來通過好友許叔惠的搭橋,兩人互相認識,暗生情愫。感情最初是沈世鈞挑明的,他打着手電筒在樹林裡尋找顧曼桢的紅手套的情節,是愛情的開端。從那以後,在上海,他們度過了一段美好的安靜的戀愛歲月。

故事轉折在沈世鈞因為父親病重,放棄夢想回到南京繼承家業。用電影的話說,“從那時起,一切事情好像都開始變了”。

這個決定也是因為沈世鈞溫吞的性格,他對自己和家庭的猶豫,對顧曼桢家庭表現的态度不堅硬,每一次應該用力的時候,他都用了力,但都沒有到堅定的影響走向的程度。

...

十四年後,曆經浮沉的兩人再次相遇,卻隻多了唏噓。兩人這些年裡都在挂念着彼此,沈世鈞這時不再溫吞,想再續前緣,但顧曼桢無法做到。事已至此,回不去的總歸是回不去了。

吳倩蓮飾演的顧曼桢,自小喪父,一家老小靠着姐姐顧曼璐做“能掙錢的舞女”養活。姐姐髒了自己,養活了一家人,讓顧曼桢過上了二小姐的生活,讀書,畢業工作,走正常人的道路。

...

在這個故事裡,顧曼桢的命運,幾乎都是因為她姐姐。談婚論嫁時,她因為姐姐的職業被人看不起,和沈世鈞大吵一架。在談婚論嫁前,她也一直瞞着許叔惠這件事情,電影的話是,“總有些事不希望别人知道”。說到底,顧曼桢對自己的家庭,也是有些自卑的,雖然她能夠像正常人一樣,但畢竟是畸形的。

後來她打兩份工,因為不想用姐夫的錢,也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顧曼桢是個那個時代的新時代女性,獨立,堅強。本質上,她大概也是希望脫離那個家庭的。

...

被姐姐設計生下姐夫的孩子後,顧曼桢就變了一個人。她給沈世鈞寫信未果,一個人生活,母親去世也不知道,真正的脫離了家庭,可卻不是她從前期待的那種。後來她也嫁給了姐夫,向命運低下了頭。

...

黃磊飾演的許叔惠,和吳辰君飾演的石翠芝,是命運相同的兩個人。兩人本來情投意合,後來因為種種變故,石翠芝嫁給了沈世鈞,許叔惠隻身前往美國過上了飄蕩的生活。十年後,許叔惠回到上海,那天石翠芝比沈世鈞更加開心,更加緊張。

那晚沈世鈞遇到了顧曼桢,隻剩石翠芝和許叔惠兩人,他們聊着這十年的故事,感受着兩人半生的遺憾,許叔惠第一次正面表露感情,“我都是被你害的”。

...

梅豔芳飾演的顧曼璐,是顧曼桢的姐姐。父親死後,她去做了賣身也賣藝的舞女,養活一家人。實際上,她是那個家庭的犧牲品,也是那個保守年代的犧牲品。

顧曼璐是嫉妒自己妹妹的。她唯一真心愛的男人,和自己嫁的男人,都喜歡妹妹顧曼桢。而顧曼桢因為她的身份影響自己的愛情多少有些不滿,她也能感受到。後來為了自己的生活,她設計讓顧曼桢懷了自己丈夫的孩子,孩子生下來後,顧曼桢走了,她把孩子當親兒子一樣待。顧曼璐是自私的女人,也是可憐的女人。

...

...

故事線錯綜複雜,每個人物都有自己單獨的故事可以講。在沈世鈞和顧曼桢的主線下,每個人物都能這樣豐滿立體,是故事本身的功勞,也是導演和演員的功勞。

尤其是梅豔芳的角色,上海的舞女,飲酒抽煙,總是身着旗袍,身世不好,獨立勇敢,又有成熟氣韻。除了那個唱着《女人花》的梅豔芳,沒人能演出她的韻味。

記錄一個時代的衆生相,就是懷緬一個時代的逝去。

三、時代的間距

之所以說,這部片子不僅僅是講愛情,也是講時代,是因為任何一部好的電影,都不止在表達所有觀衆都能看到的那一面。

...

張愛玲生于1920年,在那個時代裡,張愛玲是絕對的先鋒潮流青年。那時候思想潮流五花八門,張愛玲出身顯赫,接觸到的思想和人都很多。所以在她的筆下,人物的細膩令人驚歎。她本人和筆下的人物對待愛情,也一如每個時代的那些先鋒的青年們一樣,充滿勇氣和堅強的性格,在她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找出這樣的角色。

這是那個時代的愛情。

...

77年後,《半生緣》上映。這部片子大牌不少,黎明、梅豔芳、吳倩蓮、葛優,在當時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演員。那時候他們也正是青春,時隔七十多年,在這個時代裡,人們對待愛情的觀念自然也有一些變化。

但那時多多少少是有些老舊的東西的。畢竟那時候的香港的浮華,和從前上海的浮華,真的很像。

張愛玲逝世了二十五年,《半生緣》也已經問世了二十三年。在這個時代裡,同樣有無數的先鋒青年們,走在時代浪潮的前面。

...

現在人們好像擁有了更多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但遺憾好像反而更多了。

創作者們用自己的眼睛去描述看到的世相,觀衆們也應該用自己的眼睛去審視看到的世相。

現在的浮華一點不比從前少,但也許得到的更少,失去的更多。

我們終于有了更多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卻再也沒有那樣幹淨的時代。(撰文:唐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