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過了看童話的年紀,隻能認為片中一切怪誕行為背後都有所隐喻。】
上帝造人。科學家是新時代的上帝,他們創造機器人。在新的時代,科技似乎也替代了宗教舊有的功能,可以解釋一切。Edward 就是這樣一個被科學家創造出來的機器人,或者說,新興科技的象征。他有靈巧勝過人類的剪刀手,卻對人倫道德難以實現清晰的認知。他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協助犯罪,亦難以自控地傷害着人。
這部電影上映于20世紀末,而影片中講述故事的女主人公已垂垂老矣。她講述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那時,科技剛進入人類生活。——對應着推銷員太太把 Edward 帶回了自己的村子。鄰居太太們互相議論着,充滿好奇。
在逐漸熟悉後,人們對科技的态度是驚歎與歡迎。高科技颠覆了傳統生活方式,讓那些繁重工作又快又好地解決。就像 Edward 用自己的剪刀手如同變戲法似的修建草坪、狗毛、發型,讓村上的太太們如癡如醉。唯有一個人對 Edward 表現出了強烈的畏懼與敵意,那位虔誠的修女直斥科技的出現為“撒旦”,但這也是科技進入人類生活時,除了好奇外最初得到的态度之一。
推銷員太太更是科技的強烈崇拜者,這種崇拜延續到影片最後:她把 Edward 帶回家,讓他改造家中的一切。無論 Edward 表現得多怪異、捅什麼簍子,甚至傷害了自己的小兒子,她都表現出理解與同情,代表着包容科技可能存在的一切弊端的那類人。她帶着他上電視,展示他娴熟的工作能力,如同一場新科技面世時的發布會。
至于家中的其他人,丈夫恐怕更多視他為好用的工具,兒子則視他為新奇的玩具。這是科技于不同人的不同意義。女兒一開始對他的出現表露出反感,但也漸漸開始接納他的存在,甚至陷入癡迷。Kim 發現自己愛上 Edward 的瞬間是耐人尋味的,她在電視屏幕上看到 Edward,他的眼神如同通過電波攝入了她的心魄,科技借由科技,疊加 buff 似的對人類産生着愈來愈重要的影響。
然而劇情很多開始展示科技的諸多負面影響:當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科技時,就會為犯罪提供便利。科技更是一把雙刃劍,就像鋒利的剪刀手一不小心就會劃傷人們。Kim 的暴躁前任 Jim 是又一個與科技勢不兩立者,源自于他看到科技對于自己生活日益擴大的威脅。在英語中有個詞語叫作 technophobe,意為科技産品排斥者,指的就是對新興科技懷有恐懼與厭惡的一類人,他們中有的人會想方設法地破壞科技——切斷網線,摔掉手機,砸爛電視,亦如 Jim 對 Edward 的趕盡殺絕。——雖然往往付出更多代價的是他們。據查證,這個詞語大概出現在20世紀中葉。
在影片結尾,村子上的其他人也漸漸看到了 Edward 存在的弊端,于是他們集體放逐了Edward。随着人們漸漸看到科技的弊端,不再像最初看到科技帶來的利益時那樣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擔憂與遠離。然而影片雖然點明了科技隐含的弊端,但并不含批判之意,相反,對于庸衆一窩蜂的遠離科技表現出的是不贊同的态度。因此,年老後的 Kim 哀傷地講述着與科技永别後的故事——哪怕她明明知道那個城堡的位置,但是不能再回去,也不能再把 Edward 帶回來。人們掌握了創造科技的手段,卻不得不審慎地使用。然而另一方面,年複一年飄落的雪花,意味着科技一旦誕生,終究在持續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
這個結局或許隻是一種預言,是在提醒着觀衆日益逃避科技可能産生的一種後果。而 Edward Scissorhands 的故事也像在世紀末對于一個世紀以來科技與人類關系的一種回溯,從好奇、驚歎,到畏懼、遠離,有人始終癡迷,有人強烈排斥......影片展示了這種關系一種可能的走向,然而明顯是不認同的,恐怕亦能視為一種警醒:科技本無過,我們應該學會的是如何與“他”相處,而不是一旦顯露出負面性就棄之如敝屣。
而且别忘了,Edward 之所以不得不傷人,是因為科學家老爺爺未及為他裝上如人一般的雙手就已經去世,而那時那雙手已經打造完成了。或許你願期待——在新的時代有更為優秀的科學家,創造出更優質、也更能适配于人類生活的科技産品,讓 Edward 與 Kim 能有一個更為美好的愛情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