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10分

比我預期的要好,想着首作可能比較青澀,但是起碼是故事講明白了要表達的表達了。

1.邱澤這個丈夫的角色太“刻闆”了。(或許不該用刻闆這個詞,但是一時想不到更準确的表述)
影片既沒有講述邱澤為什麼酗酒家暴,也沒有展示他除了酗酒家暴婚内強奸之外的東西。這樣就導緻這個人物非常空洞,他好像在家庭裡面就是固定承擔帶給家庭三個女性苦難的原罪部分,感覺有點為了劇情推動而推動設置的角色。這個人物在家庭當中就像一個巨大的幽靈,既讓所有人都害怕,但又忽視不了。在他的世界裡,家裡三個女性都是他的物品,他是一家之主,是他掙錢養家。他每次一回到家,家庭的氛圍就開始緊張起來,我和林小麗一樣,我害怕他發酒瘋,抄起書砸向媽媽,指使媽媽照顧他。每次看到邱澤抄起書砸向媽媽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大S那句話“你抄起哈利波特精裝書砸向我”。
本來以為叔叔那段話對他會有些觸動,看到他回到家慣常拿啤酒喝,最後放下了啤酒喝起了水,我就以為人物會有個變化。結果啥也不是,爛人還是一樣的爛。最後戲劇性地把自己喝醉撞死了,死了倒挺好,也算是功德一件了,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大家。但是其實這裡懸置了一個人物矛盾點,林小麗那天質問“媽,你和他離婚好不好?”這個問題就不用解決了,因為沒多久人就死了。但是細想一下,其實媽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使這個男人不愛死,她還是沒離婚選擇一樣生活。

2.妻子這個女演員表演很好,诠釋被家暴的妻子和把習得暴力轉向女兒的暴躁媽媽。
她在影片中是最忙碌的角色,鏡頭一到她的時候,她都在做事,剪頭發、做手工、掏耳朵、做飯、找女兒,她無時無刻不在忙碌,她永遠頭發都是亂亂的。唯一一次化妝打扮卻被丈夫以強奸作為警告。當開理發店的姐姐電話喊她去湊人數的時候,她剛被丈夫毆打,看到鏡中淩亂的自己,原本想化妝的心收了起來,她害怕被再次毆打或強奸,可是此時禽獸的丈夫又開始假惺惺說“臉色這麼差也不化妝,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虐待你”。可事實就是他虐待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對林小麗而言,媽媽即是一個受害者又是施害者。她見過被毆打的媽媽,但是她自己又時常被媽媽毆打。媽媽對待她和妹妹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媽媽從來不會給她好臉色看。但媽媽會主動給妹妹零花錢,但卻會懷疑我偷了家裡的錢;妹妹想吃煎蛋她會立馬給她做,我就像沾了妹妹的光;上學忘記帶便當媽媽到學校見到我就直接給了我一耳光;和同學逃課去玩回到家也被懷疑衣服是偷來的……媽媽受難後,她會迅速把苦難轉駕到女兒林小麗身上,好像這樣自己就能好受一點。
雨中分别戲和長大後再見戲是母女倆比較溫情的部分,媽媽也不舍得送林小麗去大姨家,但是她嘴上還是非常惡毒,教女兒在别人家要學會看别人臉色生活。長大後回到家裡見到媽媽還在做手工,當年那個利索能幹的媽媽現在做手工卻要帶老花鏡穿針引線了,林小麗邊吃面邊痛哭,媽媽嘴上還是非常不饒人,“别哭了等我走了再哭吧。”本來以為這裡會是煽情的母女和解戲,但是這裡還挺克制的,沒有擁抱沒有訴苦沒有大團圓。有些苦和痛,受了就是受了,沒辦法撫平。

3.林小麗和莉莉的部分感覺比較輕飄。
出生不同階層的女孩其實經曆着同樣的痛,都是不被父母關愛的孩子。莉莉選擇了叛逆,抽煙唱K和小男生鬼混。她也帶着林小麗瘋狂了一把,暫時把她從生活的泥潭裡拉了出來。但是感覺做兩個女孩的友誼救贖的部分比較輕飄,沒有落到實處,甚至有種往校園青春片的方向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