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VITA最喜歡的一部,還有一小小部分是對吳導的濾鏡加持(後來查吳導b站的賬号的時候才發現,我早在兩年前就給《虹色檢測》三連了,還挺有緣分的哈哈)。映後吳導開着車重新回到了晉州的那條漂亮的楊樹道路上,穿着中傳的校服,開着車燈和觀衆交流。騰訊會議裡吳導給我們看了北方冬天的晉州,楊樹和田野,大片的枯黃色,蕭瑟、平靜、真實,世界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小路。而影片呈現的大片大片的綠色田野,路邊生氣的,能聞到夏天氣息的,郁郁蔥蔥的楊樹,與冬天的晉州形成強烈對比。昆明很少見楊樹,四季不很分明,常見的是被妖風刮得娑娑作響的常綠樹。抽象點來說,昆明現在是山茶花的季節,而不是冬天的季節。
說偏了,我們重新回來,和吳導交流,看着車窗外的天空從傍晚的微暗到全黑,很有意思的映後,重新複盤和探索到了一些新的東西,記錄了一些觀衆和吳導的交流,以下。
吳導的簡單介紹:我的媽媽愛國畫,為了供我上大學一直做着縫被子的工作,我覺得被子似乎有一種女性的宿命感,給我媽送被子的是一個小女孩,她每次扛兩沓被子,被子的高度和身高一樣高,我覺得很感慨,一定要把這個形象放到電影裡邊,和我媽媽一起縫被子的是我奶奶,84歲了,全村的婦女都在圍繞被子這一個事工作,當我看到幼年,中年,老年這三輩婦女都在做這一個事兒的時候,我就感覺想說點什麼話。我看了很多女性的電影,我總感覺女孩的視角似乎是能抵達真正的,沒有男女之别的女性主義理想的狀态中,最後小男孩說“我來幫你吧”,其實并不是出于憐憫,小孩子兒就是今天打了一架明天就和好了,沒有很多男女之别思維上的隔離,反而孩子視角更能抵達理想狀态,在這樣已經封閉的社會空間中,隻有少年,像子彈一樣,能把箅子掀翻,這也是為什麼我用這個視角的原因。
q1:為什麼片名是獵旗少年而不是獵旗少女。
a:當初查資料到底是用少年還是少女發現,少年在刻闆印象裡仿佛都指的是男性,但實際上,少年在任何文化裡都不是單純男性,我選擇少年,它本身也是一種表達,告訴大家少年不僅隻指男性,是男女公用的。
q2:扛被子和綁被子的動作都很熟練,我想請問您的女主角是怎麼找的。
a:我的爸爸是小學老師,我在我爸小學三年級學生中找。我的要求有這麼幾條:一,必須會說晉州話。二,眼神動作裡必須要有野性。三,必須能聽懂導演指揮,就是能根據我的動詞做出動作,修改和調整。陸陸續續面試了一百個小女孩,小女主是第一組來我爸辦公室面試的,當初我給她了幾個提示詞,她都符合這幾條,後來在播音主持培訓班也找了好多小孩,最後還是選擇這個純素人的小女孩。我們學習了很多導演怎麼培訓小孩,比如關鍵的細節動作,扛被子,把被子固定在三輪車上,排練了幾百遍,小孩也很有耐心,不停訓練,拍攝就很熟練了,依賴于這種反複排練的肌肉記憶。
q3:您在音樂上的選用很突出,古典樂的豎琴和長笛營造的神秘感,畫面又是鮮豔的調色,雖然是現實殘酷的題材,但在色彩上又是超現實,想請問您你在音樂選取上的心得。
a:謝謝老師,我覺得您提問的問題很準(吳老師真的很謙虛哈哈,叫觀衆都稱呼為老師),我當時和美術和攝影一塊聊天的時候,就提到這一定是超現實的質感,但故事是現實的。我在寫劇本就想好音樂了,這是拉威爾的音樂,我在想如何營造小孩的神秘感,想麥田的戲的視覺依據是什麼,後來就想到小時候的秘密基地,這塊麥田就是我的秘密基地,小時候下午陽光特别好的時候,沒什麼事兒就拿一本詩集來看,每個小孩都有秘密基地,前幾天看是枝裕和《怪物》,那兩個小孩兒也有秘密基地,我感覺秘密基地是表達少年題材一個很重要的空間視覺依據,所以隻要一出現麥田,就會伴随布谷鳥的聲音,布谷布谷~第一次出現音樂,就是布谷鳥聲音出現之後,伴随着神秘感,仿佛是小女孩和自然之間的某種神秘互動,增加了她的神秘感;第二次出現音樂是小女孩偷完旗子之後,再次來到麥田,似乎是真正獲得旗子了,所以她隐隐約約看到媽媽,再次出現布谷鳥的聲音,好像什麼東西都要抛棄我了,隻有布谷鳥這樣自然的東西與我産生關聯,音樂重新響起;最後一次音樂出現是小女孩搶完蓋頭之後,再次回到秘密基地,音樂帶着歡欣雀躍,最後又帶着某種迷茫,這個音樂正好很巧的選到,冥冥之中的注定。(主持人:一個不聽古典樂的導演不是一個好剪輯。吳寶:(笑))
q4:我想請問小女孩搶旗子的動機,在婚禮上搶旗子的環節有沒有習俗背景知識補充?
a:我在創作最開始的時候,尋找視覺依據,搶旗子是我小時候的經曆,我們這的習俗,在結婚的時候,不管是娉閨女還是搶媳婦,都是要搶旗子,小孩搶旗子,一群小孩一塊搶一堆旗子,誰搶到誰就可以在婚禮的隊伍前面搖旗子,很風光,小孩都想搶,這是在童年記憶裡很有趣的事情,我就覺得他可以作為人物的動機的視覺依據,所以我就對這個習俗進行改動,它不是一堆旗子而是一把,不是五顔六色的旗子而是粉色的旗子,這樣的改動,小女孩去搶一個粉旗,到最後發現小男孩才能搶,似乎意味着男性在掌握着象征話語權的旗子,最後小女孩通過抗争完成了對這種話語權的破除。
q5:我想問請問您規訓小女孩上廁所走直線是真實發生的嗎?
a:我在表達這個故事最大前提,并不是單純的女性主義的故事,從本科畢業作品《四方》到研究生《失聰》到畢業作品《獵旗少年》,我都在表達一個主題,就是自由與囚禁的話題,這個話題是一直在困擾我的話題,我在爸爸辦公室寫劇本的時候我觀察小孩會有什麼樣的行為,發現了這個線,原來是有人來檢查的時候,小孩要沿着線走,上下學也要沿着線走。但人本身是自由的動物,後來課間的時候管不住小孩,這個規矩被打破了,但是線還在立着,這個元素也很奇特和諷刺。
q6:裡面的小男生開始對小女生是有敵意在的,但是後來卻幫小女孩搶旗,這個動機是單純的同理心嗎還是其他原因。
a:這個版本是二十一分鐘二十六秒的版本,新版本是十九分鐘,調整了很多小男孩心理動機,在小女孩被打的一塊給小男孩了很多反應,因為小男孩當時就是害怕和憐憫,當時拍攝有很多小孩,當天打架第二天就和好,小孩們都特别善良,會互相給很多東西,所以我覺得要多給小男孩動機。
q7:既然小女孩追求自由,為什麼要堅定的罰站,自由與不自由之間,我會感覺有點擰巴,還有小女孩的父親,“你别給我小孩樣”和粉色小旗幟,我會感覺到父權的擰巴,您有沒有想表達什麼内容。
a:這個點也是我們寫劇本故意寫的設定,我們在參加北京電影節的講座,在文牧野提到他做人物設定的時候也是會有一些擰巴,為什麼要給人物擰巴,一個人物如果單純的是陽面,或者單純的陰面,這樣的角色是不立體的,所以父親表面上對外人一點兒都不顧及孩子,但其實内心又有慈父的一面,又是很擰巴,增加人物立體性,小女孩也一樣,雖然是很自在性的人物,但她在這樣受到父權師權長輩壓制的人物,在沒有一個完全的心理動機破除掉之前,她沒有辦法改變,而這個最終的心理動機,就是他聽說隻有小男孩才能搶旗的瞬間,所以她決定把箅子掀翻,變成子彈,然後搶蓋頭,所以小女孩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還是學生,還是一個在這個社會之下不得不苟且生存的人,我想這也是我們很多人面臨的困境。
看了吳老師b站的《耗時7年,我剛意識到犯了大錯》,“在那些失眠的夜裡面,我盯着寸步難行的剪輯軌道,覺得電影連我自己都無法拯救,我何以用它去拯救這個無藥可救的電影世界呢,我看着蕭條的電影院,我看着亳無光照的電影市場,我覺得電影夢幾乎徹底崩潰。”那些很美很自然的鏡頭,創作背後,口罩問題,預算問題,失眠問題……太不容易了吳老師(哭),偉大的爸爸媽媽偉大的吳老師,還有對視聽的信仰和愛,一開始看完獵旗少年覺得如此細膩的鏡頭和情感的捕捉應該是女性導演,但沒想到是吳老師,跨越性别去表達女性困境,是很有力量的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