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日,豆瓣日曆電影。是法國《貝利葉一家》的翻拍,很有美國青春片的感覺。豆瓣日曆上這部電影選擇的台詞是“很多人有美麗的聲音,但卻無話可說。”記幾句印象深刻的台詞。“不要擔心。你是壞媽媽是出于很多原因的。”(媽媽說曾經希望女主是聾啞人,害怕她們會不親,害怕自己會變成一個壞媽媽的時候說的)“沒有呼吸就沒有聲音,而你們沒有一個人在呼吸。”貝爾納多老師(V先生)教合唱的時候說的。

本片在說手語的時候幾乎去掉了所有的配樂,有的隻有衣服摩擦和肢體摩擦的聲音。有兩個片段讓人動容,女主在台上唱Duet,視角轉到爸爸這裡,這時候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父親是通過觀察别人的反應,感受到音樂的力量,他的女兒撼動别人心靈的力量。他的心也因此受到震撼,他讓女兒唱歌給他聽的時候,将手放到女兒的脖子上感受聲音的振動,聲音的本質就是振動(這也是父親能享受說唱音樂的原因,算是伏筆回收),他通過觸覺和振動,摸到了音樂,感受到了女兒的情感(“你今天唱的歌是關于什麼的?”“是關于……需要另一個人是怎樣的感覺”,是愛,但不是愛情,是對家人的愛)。這時候他的那種感動和複雜,我是真的落淚了。我真的對家族愛這種主題蠻弱的。

看到影評當中說二重唱感受到了父親的恐懼與疼痛,至親在台上唱着如此動容的音樂,但是他什麼都聽不見,這個點其實也蠻有意思的。我想起以前學民族國家的時候,會強調民族語言的重要性,語言=可以溝通,是維系人與人之間認同感,維系共同體的一種方式,我曾經有一個想法,認為殖民時期對原住民的迫害,“非人”的塑造,将對方當作物品和畜生般對待的基礎之一,便是語言不通,但我沒有深入過這個問題(我想一定是有非常嚴謹的論述作品的,不是什麼稀奇的想法)。為什麼圖靈測試,當人在尋找和自己一樣的智能生物時,是通過談話來進行的?聾啞家庭并沒有完全喪失語言,但語言的不同和門檻,讓他們與社會的聯系變質了。人聽到自己不懂的語言,身處于異國他鄉時會有的恐懼和無助,也許就是父親在Duet的時候所感受到的複雜情緒之一,但他選擇了勇敢去面對,用自己的方式去觸摸和理解。就像貝爾納多老師說“我也絕不需要别人教我何為失敗,特别是因為太害怕而不敢嘗試的人”,女主回答“我從來沒試過不跟家人一起做事”,回家之後與家人坦白。他教會女主唱歌,教會她呼吸的方式,教會她大聲發出最難聽最怪的聲音,是在教會她勇氣。因此這部片是關于聾啞人,但更是關于家庭、愛和勇氣。

萬萬沒想到自己說了那麼正能量的話。總之是一部非常積極向上中規中矩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