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秋翁翁

正午室外黑霧壓抑,我就着微光想與窘境無關的事情。

艾米莉覺得自己一無用處,她想用詩慰藉聯邦士兵的想法被周圍的人否定了。她還能做什麼,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寫作,可寫作的意義又何在呢。女人們為聯邦戰士縫着繃帶。母親縫着漂亮的枕套,她是為剛出生的孫子縫的,她滿腹怨氣,哀怨于自己的兒媳婦不讓她照看孫子。艾米莉把父親原諒哥哥的消息告訴了又一次喝得爛醉的哥哥,可哥哥還在厭恨父親對他的忽視。組織縫紉小組的黑女人還在冒充自己的丈夫,給丈夫的情人貝蒂複信。盡管丈夫已經犧牲在戰場上,她卻要用破碎的心去安慰丈夫的情人,以免她的心也一同破碎。

艾米莉懷疑自己的雙目将要失明,失明之前她希望好好地觀察外界,因為那是她了解事物的唯一方法。

我現在也經常看事物模糊,症狀和她的差不多。我猜原因可能是用眼過度,也可能是衰老所緻。心裡很慌很急,很怕從此失去視力。除了治療,我那時一直在搜索假如眼睛真的瞎了,替代視力的方法。專注到搜腸刮肚,于是就出現了各種假設結果。比如能不能換個機械義眼,如果不行,現學盲文會不會很難,等待的時間會不會很久。

因為眼睛對于我來說很重要,沒有視力,我就會變得一無是處,失去了謀生的技能。寫代碼幾乎是我唯一的謀生方法,缺了眼睛等于提前宣判死期,将使我失去在這個社會上的立錐之地。

好萊塢的影視越來越污,從初期朦胧的愛情動作片,到尺度越來越大的性愛題材,鏡頭越來越暴露,越來越真實。這就像動物園給動物投喂帶血的肉,一旦把觀衆的野性喚醒了,你就得不斷地投喂生肉,不血腥一點,不真實一點,他們就會失去興趣。所以内卷越來越嚴重,編輯、導演争相突破底線,加之老外有一百多種性别認知,影視的内容變得越來越腐。

偶爾出現一些文藝片讓人眼前一亮,好像好萊塢編輯團隊靈光乍現,重新恢複了世界級水準一樣。電視劇《狄金森》是以美國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和生平作為線索創作的人物傳記劇集。劇集拍了三季,每季有十集。編輯的故事編排能力非常高明,将艾米莉的寫作時間線放進時代背景線中,将美國内戰、黑人奴隸、貴族的衰落及新思潮的興起等内容交織在一起,從寥寥的詩歌内容中編造出豐富多彩的故事,很令人欽佩。因為詩歌的信息承載量實在太小,能夠記錄下的信息很有限,在這樣的基礎上編故事很不容易。

作家的興趣和普通觀衆還是有所區别,比方說同一類型的故事,普通觀衆年年看,年年看不厭。但作家會厭煩,他們不會容忍千篇一律,故事缺乏新意對他們就沒有吸引力。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也不錯,可惜像《狄金森》一樣沒有多少觀衆。現今的讀者愛讀爽文,觀衆愛看爽片,觸發思考的内容逐漸被人抛棄。現實已經如此艱難了,又何必再拿文藝片來折磨自己,所以現今當傻瓜最爽。

閑暇看了《緻命女人第一季》,劇情還沒有理清楚。就見劉玉玲那小小的身體渾身是勁,像個小馬達一樣滿屏地跑,由之認定這個角色不是善茬。之前讀過簡介,大概知道這是個關于女人殺人的故事,所以當看到女人們的丈夫一出場,就會忍不住去猜這個男人會在哪一集死掉。人們的死亡原因千奇百怪,《死在西部的一百萬種方式》中有一些有趣的内容。殺死人的方法非常多,殺人的起因非常複雜,讓一個女人起意殺人,要麼因情,要麼因财,要麼因為對方的迫害。劇中的女人各有不同的殺人起因,而被殺的人自有可恨之處,當然女人也并非無辜之人。看過三集又想起諺語,自古奸情出人命,故事發展充分驗證了古人的智慧。

美劇的感情戲更符合實際情況,看起來更為合理,不覺尴尬,不像國内的單調得要命,簡單得要命,一眼就能看出結局。美劇的感情戲不斷有反轉,反轉,再反轉,殺人劇情也是如此。

可不管怎麼樣,編輯安排艾米莉和她嫂子之間産生不倫之戀是幾個意思?當然畫面不污,甚至有些美好,可一個文藝青年在那麼封閉的年代,發展一段女女之愛,這玩意兒可能嘛。

人們一廂情願地希望愛不附帶任何條件,卻不知道純粹起來的愛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