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很羨慕那些“偏科”的同學,就算英語老師多麼窮追猛打,也會在早讀快樂的寫着數學題。

而我,更像一個數學“擺爛人”,一個高考面前的“利己主義者”, 墨守着老師的125分法則,毫不猶豫放棄12、16,放棄解析幾何和導數的第二問,絕不探索最近發展區之外的自己,絕不在“性價比”低的題目上浪費一分鐘的時間,所以我羨慕他們,羨慕我高一的數學課代表,羨慕我高三的同桌,和數學老師辯論一道題有多少種解法時那種閃閃發光的神情,我不羨慕天才,我羨慕熱愛。

張叔平一直固執的認為,自己承認天賦論是一種清醒,但在三維度六因素的歸因論裡,努力才是我們唯一可控的那個。

我想隻是因為我選擇了A,苦苦掙紮自我解剖,所以希望後來的人選擇B,甚至将自己的意志以一種好心的姿态強加給後來的人,卻從未看到B世界的人也曾難過痛苦。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對殺青特輯裡的一句話感同身受,????裴之認為,爸爸是一切幸福的根源,我特别能理解這句話,你說他不後悔和林朝夕斷聯嗎?他後悔,他不後悔放棄數學嗎?他後悔,為什麼相比起和林朝夕的感情,對數學的感情,裴之對爸爸的執念更深,因為一切的一切在他眼裡都是連鎖反應,就好像在某個節點,一路高歌的人生在一瞬間急轉直下,在回望自己過去的遺憾時,人的想法往往會貼合首因效應,他會認為後面一切不幸都是最開始那個因的果,而沒有想過,每一個他所認為的“果”,當擁有的足夠的勇氣和釋然之後,改變選擇,可以成為新的因,一個通往美好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