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少林寺》三部曲之後,1988年,導演張鑫炎再次集結班底,打造了《黃河大俠》。彼時李連傑已經成名,不再适合出演第二男主角,因為李連傑的“缺席”,淳于珊珊接替了原本屬于他的角色。

雙手劍名家于承惠,黃金反派計春華,師父于海,胡堅強,熊欣欣、孫建魁、萬瓊等人,共同創作出這部内地80年代最正宗的武俠片,真正诠釋了什麼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

1、唐末五代武俠片兵器庫

《黃河大俠》是一部典型的武俠片,但又有真實的曆史背景。段、柳、李三王争霸,曆史原型是唐末五代初期後梁與後唐的戰争。

黃河大俠于承惠所救的段王爺的曆史原型是後唐李存勖。

...

計春華扮演的殺人如麻的柳王爺,曆史原型是後梁太祖朱溫,是李唐王朝的終結者,李存勖的宿敵。後來後梁被李存勖所滅。

...

李王爺的曆史原型是桀燕政權的建立者劉守光,其父與李存勖的父親是結拜兄弟,電影中改為段王爺和李王爺曾是結拜兄弟。

...

《黃河大俠》由香港中原電影公司與西安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受到香港新武俠電影的影響很大,因此服飾、妝發、武器都是按照劇情需要和經費情況,并不作曆史複原。本片的一個亮點是反派們的兵器,大多不是普通的刀、劍、槍,堪稱是武俠片中的兵器庫。

...

首推黃河大俠于承惠的雙手劍。劍長三尺三寸,約合1米25-1米3。雙手劍确有其武術流派,是真劍,不是表演的薄劍。與于承惠對打的雙股劍也帶有一個别緻的側溝。

...

柳王爺用的是雙頭刀鑽。注意其長柄大刀後面鑽子。

...

是個雙頭武器,可以做臨時的槍,也可以當小錘用,“槍挑鑽打”說的就是此類武器。上面和于承惠對打時所謂的雙股劍,疑似把這個武器拆開來兩頭分别左右手使用。

...

李王爺用頭部帶錘的三節棍,或者叫鎖鍊錘。

...

暗器方面也是非常豐富,柳王爺的飛爪。

...

段王爺的流星錘。

...

在《黃河大俠》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部内地武俠片會同時把如此衆多繁複的古代兵器搬上銀幕。對段王爺、柳王爺、李王爺幾人的武器也有非常細緻的動作設計。

2、《黃河大俠》帶有早期武俠片質感

除了兵器方面,本片是一部典型的80年代的帶有悲劇色彩的武俠片。對殘忍和暴力毫不避諱地大尺度展現,頗有些少兒不宜。于承惠扮演的黃河大俠冷峻憂郁,堅忍無畏,重義輕祿,與中國早期武俠片的創作理念一脈相承。

...

1950年代開始,由于金庸、古龍等新派武俠小說家的作品流行于香港等地,中國武俠電影有了武俠小說作者的原著的改編基礎,逐漸複興。1960、1970年代港台早期武俠電影由邵氏一系的張徹,和胡金铨、劉家良、袁和平等導演扛鼎,推崇硬橋硬馬的武術風格,希望影片可以傳遞武術的寫實感。1980年代新武俠就開始追求動作的新奇刺激和觀賞性了。

...

...

内地的武俠片創作較為滞後,80年代初期開始大量創作武俠片,和香港的電影公司合作,如張鑫炎的《少林寺》系列、與張子恩的《黃河大俠》、張華勳的《鑄劍》、《武林志》等。到了近20年,武俠片逐漸式微,但是内地武俠片在如此短的創作窗口期内,仍然留下了許多值得一看的影片。

...

内地主導創作的武俠片如本片,大多娛樂性不及香港,但帶有早期武俠片中的俠的情懷在裡面,基本還是以出塵高手除暴安良的故事打底。于承惠頭戴鬥笠,在冰河上仗劍禦馬的形象正是早期武俠片的氣質,很容易得到觀衆的認可。

...

《黃河大俠》是最典型的現實主義武俠片。有數量衆多的血腥的鏡頭。黃河大俠和車天去送戰書時,看到殺人狂魔柳王爺把分屍的人體碎片随意地挂在城牆外随風搖曳。

馬義和車天從城牆上逃下來,竟必須攀着屍體下來。這些鏡頭表現的殘酷令人咋舌。

...

...

黃河大俠是喪妻喪女的大俠,遇美人真真也已經是在影片後部,此時他已經眼盲,還帶着一身疤痕,這樣的奇遇全然算不上浪漫,美人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好他亡女的遺物撥浪鼓。

...

但真真對黃河大俠是無條件信任的,始終在重複“你是好人”,即使是在親眼目睹了黃河大俠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李王爺,仍然放走了大俠,甚至自己也死在了段王爺守軍的箭下。她大概是本片唯一浪漫的亮色。

...

古靈精怪的江湖賣藝人車天,堅守義氣救了黃河大俠被亂箭射死。兄弟情在亂世也不能保全。

...

結尾,黃河大俠馬義終于在黃河邊殺死了段王爺,抛屍滾滾黃河。看着不舍晝夜的黃河水随即陷入了空虛。戰亂中的人就像跌入黃河,在混亂時代的漩渦中苦苦掙紮,尚不能自救,談何救人。想遁入空門卻被方丈拒絕,大俠隻得重新上路,大概又要重新經曆這樣痛苦。

...

“歸田園,百姓苦呻吟,望大地,遊子驚心魂。滿目焦土不忍望,大河兩岸起煙塵。一腔熱血灑天涯,三尺龍泉恨不平,人間多少辛酸事,何時才能得安甯!” 片尾曲也正是現實主義武俠片的氣質。

3、于承惠:會演戲的大俠,而非會武功的演員

于承惠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演員,在武術高手雲集的内地早期武俠片中也是如此——他是在雙手劍方面有極高造詣的大師,武術家,乃至大俠。是唯一一位會演戲的大俠,而非一個會武功的演員。

...

于承惠1939年生于山東蓬萊,自幼成為雙手劍螳螂門傳人,除了在省級武術隊擔任劍術教練外,并無施展劍術的舞台,直到1980年代武俠電影的複蘇,才讓這位三次元的大俠得以出世。開始時于承惠經常作為武俠片動作指導出現,開始參演電影後在《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三部曲中連續出演反派王仁則、鮑笙鳳、赫索王爺,給觀衆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黃河大俠》是于承惠第一次擔綱主演,那一年他49歲,他自創的雙手劍(螳螂劍)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于承惠壯年時的形象氣質完全貼合于大衆對“武林高手”的想象。

...

老年後的形象氣質就是大衆腦子裡“武學宗師”本人。圖為電影《箭士柳白猿》中的于承惠。

...

所以說正如本片海報上所寫“真打,真摔,緊張,驚險”,于承惠的雙手劍不是花架子,是實戰實用武器。據說在拍攝電影《倭寇的蹤迹》時,有年輕的演員找于承惠挑戰劍術,都一一擺平。遺憾的是于承惠奸惡計春華都已不在,大師漸凋零,後人難為繼,大俠演大俠,此後再無人。(撰文:Mankei W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