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兩遍哭過兩次的作品,再拿起已經過了五年,導演的細心之作讓我看到了主人公多次起伏内心的掙紮經過,他是一個不幸卻又幸運的孩子,海上鋼琴師,永遠的佳作。

28歲再次重看海上鋼琴師,發覺自己當年未曾真正看懂過這部電影,1900從來都是一個很純粹的人,他看待友情、看待愛情、看待這個世界,都帶着一種純粹的目光,世人追名逐利,而1900卻隻是在純粹的享受音樂,他用眼睛記錄着每個人的模樣,目送着一波又一波的人們從上船到下船,他記得那個說大海的聲音像大聲的呐喊的父親,記得那個文藝的少女的模樣,卻始終明白,自己不屬于遊輪外的任何一個地方。

他說外面的世界,是望不到盡頭的,不像鋼琴的琴鍵,有限且可控,他不想像世人一樣去過那種一眼望不到頭的日子,他更想成為他自己。

康恩望着這個離别之際都在想盡辦法逗他樂的摯友,淚眼婆娑卻無能為力,他是這世上唯一還一直在惦記着1900的人,也是唯一了解1900且笃定他還一定在船上的人,他将垃圾桶裡的磁盤偷偷撿了出來藏在了鋼琴裡,他想将1900的故事說與世人聽,想讓世人與他一同記住這樣一個純粹到極緻的人。

1900長大了,卻仿佛從未長大,他一直都是那個張口會說“Fuck the regulation”的小男孩,他從不遵循規則,會偷偷跑到船艙去親吻喜愛的姑娘,
會在最後離别的時候,用一種幽默的方式跟摯友道别,會在船艙炸之前,靜默地在用雙手在空氣中演奏一段樂曲,他好像走了,又好像一直都在。

也許若幹年後,我看這部電影會有一段嶄新的感悟,在此,記錄一下自己的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