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時51分鐘,故事開始于1900年,兩個男嬰先後降臨,一個是農場主的孫子,一個是農戶的孫子。

在浩蕩的長篇中,預想的情節,比如跨越階級的友情、少爺自我革命、祖孫三代宿命般死于牛圈、少爺的妻子愛上了農民小子然後二人雙雙投身革命……這些情節全都沒有出現。

這正是這部影片最偉大的地方,也是貝托魯奇身兼導演和編劇偉大的地方。影片中有名有姓的人不計其數,他們每個人或歸屬于農場主,或歸屬于農戶,是兩個完全對立的階級陣營。然但是,如果具體到某個個體,他們的行為卻又變得模糊,農場主有殘忍也有克制,而農戶有隐忍也有無知無畏。這兩個陣營的人在1900年到1945年的45年間,在意大利社會的動蕩中努力保持平衡,卻也不乏片刻放松與溫存。沒有太多革命自覺,更多的是“随大流兒”。

影片最後一小時左右,即1945年,随着墨索裡尼被槍決,盟軍進入影片所在的意大利北部,農戶們終于迎來了對農場主的審判。相比影片其他部分,這一段略顯枯燥,卻極耐人尋味:審判桌已經擺好,農戶們卻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無暇顧及審判,直至奧尓茂(農民小子)開槍示警。好不容易人都做好了,奧尓茂讓農戶們判決阿弗雷德(少爺),農戶們認為少爺是奧尓茂抓的,理應奧尓茂判決,奧尓茂抱怨“法呢?”,然後就是農戶一個個走到阿弗雷德面前,控訴“他的罪行”。那些“罪行”可能是阿弗雷德祖輩犯下的,甚至可能和阿弗雷德以及他的家族毫無關系…審判進行到一半,遊擊隊過來收繳武器,農戶們雖然不理解,卻也按照做了,然後就全然忘了審判,扯大旗去了,留下阿弗雷德一個人,在空曠的小廣場無所适從……

這是八十年前的一幕,卻又似曾相識,比如絕大多數人滿足一時之快就足夠了,比如不分青紅皂白和混戰……所以,不要對人的革命精神和信仰抱太多期望。

影片另外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色彩濃豔,二是鏡頭的運用。值得在盡可能大的屏幕上觀看。另,影片中有不少暴露、暴力鏡頭。

又及,近日意大利舉行大罷工,罷工的原因包括:續簽合同和增加工資、每小時12歐元最低工資、停止對工人的剝削,取消水電和能源稅、凍結軍事開支、停止向烏克蘭運送武器等等。後面三項是前面幾項的因,而前面幾項和100年前農戶對農場主的訴求别無二緻。圖二是《1900》的劇照,《1900》拍攝于1976年,距今也有近五十年了。圖三是近日意大利罷工的新聞報道。如果不是貝托魯奇太偉大,那就是時間對于有些東西,是凝固的。

=================

附:1900-1949年的意大利(來自百度)

1900年翁貝托一世遇刺

1901—1915年焦利蒂任總理

1902—1907年罷工成風

1911—1912年意大利征服利比亞

1912年全體男性公民獲選舉權,墨索裡尼擔任〈前進報〉編輯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5年4月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對奧宣戰

1917年卡波雷托戰役,意軍戰敗

1918年皮亞韋河之戰和維托裡奧威尼托戰役,意軍大勝

1919年鄧南遮奪取阜姆,墨索裡尼建立法西斯組織,議會采用比例代表制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凡爾賽條約》簽署,意大利利益受損,黑衫軍出現,拉帕洛會議

1921年意大利共産黨成立,墨索裡尼建立法西斯政黨

1922年法西斯黑衫軍進軍羅馬,墨索裡尼成為總理

1923年法西斯場所統治開始,科孚事件

1929年梵蒂岡成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意,意利墨索尼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拉特蘭條約》,意大利承認梵蒂岡主權家其主權屬教皇

1936年意大利占領阿比西尼亞,意大利與德國結成軸心國集團

1936—1939年意大利幹預西班牙内戰

1937年《反共産國際協定》簽署,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1938年墨索裡尼迫害猶太人

1939年意大利占領阿爾巴尼亞,意大利與德國簽署《鋼鐵條約》,象征德意同盟,讓兩國在國際威脅或戰争中,互相提供軍事支援,并加強軍事與戰時生

産。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戰,開始入侵肯尼亞、蘇丹、英屬馬裡

1940年10月—1941年3月意大利入侵希臘

1942年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1943年5月13日北非的德、意軍投降

1943年7月25日巴多格利奧将軍建立新政府,墨索裡尼被囚禁

1943年8月17日英美盟軍占領西西裡

1943年9月11日德國救出墨索裡尼

1943年9月23日希特勒占領意大利大片領土後成立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1944年6月盟軍解放羅馬

1945年4月盟軍進攻意大利北部

1945年4月28日墨索裡尼被槍決

1945年後黑手黨勢力壯大

1946年意大利共和國成立

1948年1月1日新憲法生效,女性獲得選舉權

1949年意大利加入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