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簡書日更的第17天。

...

最後的朋友

這是部關于朋友、戀人、家人,友情、愛情、親情的電視劇。家庭暴力與性格缺陷并存,探讨的卻是人性中最美好與可貴的部分。

《最後的朋友》故事的主線是圍繞友情和愛情之争而展開的。不過确切而言,應為愛情與愛情之間的争鬥,隻不過一個是異性之間的愛情,一個是同性之間的愛情。(披着友情的外衣而進行)

但在劇情設計中,為增加故事的可看性,作者将異性之愛設定為殘缺之愛,男主具有沖動型障礙人格,有嚴重的家庭暴力傾向;女主患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逆來順受。

由此,後續故事才得以一一展開,相應人物關系也逐漸複雜且趨于明晰。

相對于其他純粹溫暖的日劇,《最後的朋友》跳出了傳統單一情感的桎梏,正面表達了現代人所遭遇的各種問題,家庭暴力以及自身性格的殘缺。

複雜的人物糾葛以及外在的偶像元素,讓這部劇成為社會倫理的經典。

《最後的朋友》雖然直面了現實中的很多問題,歸根結底講的是并不完美的衆人的情感救贖,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

最後的朋友

我們四個人又回到合租房生活。

家人,朋友,夫妻,戀人。

仿佛每一種關系都有,又仿佛不是其中的任意一種。我們就這樣珍惜這份易碎的幸福,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

以後也一直是朋友。

可以的話,希望一直不要分開。如果發生什麼事分開了,再相見之時,也一定會笑着重逢。

...

最後的朋友

人的内心到底有多孤獨,光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人不是人所想象的那麼簡單的,人都隐藏着自己的困惑。

                                              ------水島武

題記這兩句小武(水島武)的話,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淚點。

這部劇不僅僅是單純地講友情或者愛情,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告訴孤獨的、不被理解的、寂寞活着的人們擺脫孤獨之道的電視劇。

梳理一下這部劇的主要的感情線:

宗佑和美知留之間的愛;

瑠可對美知留的愛;

小武對瑠可的愛。

...

岸本瑠可

岸本瑠可: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身邊…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相信喜歡上這部劇的大多數人都跟我一樣,第一眼就被她吸引。

岸本瑠可陽光帥氣,迷人的中性氣質一出場就光芒四射。

她是一個越野摩托車賽車手,雖然在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庭長大,但是從小對自己的性别不認同,背負着沉重的心理負擔長大,更是愛上了自己的中學同學藍田美知留,這種無法對外人訴說的同性之愛讓她不能面對家人朋友,她表面堅強隐忍,内心卻無比痛苦煎熬。

她願意用生命去保護自己的愛人美知留,卻始終因為女孩子的身份無法堂堂正正地說出自己的愛。

在這個圈子裡有太多的不能說,讓人看着最想哭的一幕就是美知留問瑠可:“有沒有喜歡的人”瑠可回答說“有,隻是她并不知道而已”

我貼出原話:

美知留說:瑠可怎麼樣呢~瑠可有沒有喜歡的人~我想了很久從初中開始就沒有聽你說過你喜歡誰~一直在讨論我的事

瑠可說:是嘛。

美知留說:恩~沒有喜歡的人嗎?

瑠可說:有~很久以前就有了

美知留說 :很久以前?是多久前呢?

瑠可說:好幾年了

美知留說:那個人知道瑠可的心意嗎?

瑠可說:她沒發現。

美知留說:沒有傳達給他嗎?

瑠可說:沒有傳到給她~即使傳達了也無能為力。

美知留說:為什麼無能為力,沒有那樣的事

瑠可說:無能為力就是無能為力,像現在這樣有什麼不好的。

瑠可用自己的方式愛着美知留,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在她的身邊,甚至将她推到愛自己的小武身邊,為了美知留的幸福和自由她甚至可以被宗佑玩弄,回家之後,即使很傷心很惡心,但也是開朗的什麼也不說。

曾經的我,也被問過同樣的問題。

所以或許我更懂得瑠可默默的守護和愛。

...

水島武

水島武: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讓你的淚落在我肩膀。

世界上有這麼一種人,你可以忽略他的性别,什麼事情都可以跟他說,可以是閨蜜可以是兄弟,他永遠可以借一個肩膀讓你依靠,小武就是這樣的人。

小武同時做着兩個職業,白天是化妝造型師,晚上是酒吧的調酒師。

他性情溫柔永遠不溫不火,體貼入微。但是他也有着不能對人說的隐痛,童年的遭遇讓他恐懼女人的身體,加上他特殊的工作讓幾乎所有人都以為他是gay,其實他深深愛着瑠可。

他明知道瑠可喜歡的人不是他,卻不離不棄的在身邊鼓勵她安慰她保護她給她力量,他甚至愛屋及烏的去保護美知留,小心翼翼的維持着三個人暧昧奇怪的關系。

他是唯一一個分擔了瑠可痛苦的人,卻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痛苦。

幼年被姐姐猥亵而對性恐懼的小武,有着性别認同障礙隐藏着對美知留感情的瑠可,同樣也是孤獨的人。

瑠可生長在完整的家庭,與父母和弟弟相處融洽,父親對她無限的包容與理解,因此她看到愛的形态就是父愛那樣無私的守護與奉獻。

她對于美知留的愛,就如同父親給她的愛一樣,無私守護,不計回報,默默承受痛苦。

小武對瑠可的愛也是一樣,他隻是單純地喜歡瑠可這個人和瑠可的笑容,他想做的隻是守護瑠可的笑容,而不是占有瑠可的笑容。

作為女子,瑠可努力想要變得強大以保護美知留,她是屬于那種将所有痛苦獨自承受默不作聲的人。

而瑠可的掙紮、痛苦、無奈卻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小武面前,看着懊惱自己的弱小以緻無法保護美知留的瑠可,小武在心中默念,你想要保護美知留,那麼就讓我來保護你吧。

守護瑠可珍視的美知留,幫助瑠可守護美知留,這就是小武對瑠可的愛的展現形式。

小武對瑠可的告白:

“即便你說不能接受我的感情,可是即便如此,我還是喜歡你。不要問我是喜歡你這個人,還是喜歡作為女人的你,因為我自己也不清楚。可是我希望能夠支持你,不管你變成什麼樣子,我還是想在身邊一直守護你。我不想失去你。”

見證着這一幕的美知留說,“那一刻,我見到了唯愛的誕生”。

瑠可對美知留的愛也是唯愛。

一開始擔心美知留不能接受她的感情而默默隐藏感情,甚至撮合小武和美知留;美知留知道之後不能接受她的感情,她依然想要待在美知留身邊保護她。

瑠可和小武的在乎的是所愛之人的幸福,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所愛之人的幸福為前提,将自己的感受置之度外。

這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

藍田美知留

藍田美知留:

最愛你的人是我,你怎麼舍得我難過。

雖然整個劇看起來都非常的賞心悅目,長澤雅美飾演的美知留。就像某些看過的網友評價的那樣,美知留沒有一種讓人為她赴湯蹈火的氣質,那種楚楚可憐不知為什麼總讓我有種自作自受的感覺。

她幼年被父親抛棄,母親又濫交,對她不管不顧,在沒有愛和溫暖的環境下長大,性格軟弱自卑,極度渴望被愛被關懷。

遇到了跟她同樣際遇的男朋友及川宗佑之後以為找到了幸福的港灣。不幸的是及川宗佑因為小時候的生活遭遇造成了極度變态自私的性格,強烈的占有欲讓他變成一個DV男(家庭暴力),可憐的美知留每每被打得遍體鱗傷。

雖然彼此深深相愛卻無法共同生活。

對于宗佑她感同深受的愛,因此雖然屢次遭到暴力侵害卻始終不離不棄。對于深愛着她的瑠可,她有着精神上深深的依戀,卻始終沒有意識到這份愛。

...

及川宗佑

及川宗佑:

隻是難過不能陪你一起老,再也沒有機會看到你的笑。

無論何時想起來宗佑的死,我都忍不住落淚。客觀地來講,宗佑和瑠可對美知留的愛意是同樣強烈而深沉的,他們都是用盡生命在愛美知留。宗佑以自己的死給予美知留自由,瑠可以鮮活的生給予美知留支持和力量。

正如懷抱婚紗死在血泊中的宗佑留給美知留的最後一封信中所說:

“對不起,我不懂怎麼去愛你。對不起,我不能讓你幸福。再見,美知留,你要幸福啊!”

宗佑不懂怎麼去愛。也許是瑠可對美知留的愛讓宗佑幡然醒悟,為了美知留的幸福,瑠可隐藏自己的感情,将美知留推向可以給予人幸福的溫柔的小武身邊。

對于瑠可來說。

她最大的幸福是美知留的幸福,而不是占有美知留。

相反,宗佑的愛一直是以近乎變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來展現的。

他跟蹤美知留和美知留的朋友,軟禁、毒打美知留,隻是因為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病态心理中,以自虐、虐人的方式掩飾自己的孤獨和害怕被抛棄的恐懼。

一開始看到宗佑打美知留我也對他心生厭惡,然而看到他在大雨中等待美知留一夜後昏倒在地時,我開始理解他。

從小被父母抛棄的宗佑,一直是孤獨地活着,直到遇見美知留,美知留就成了他的全部世界,他也希望自己成為美知留的全部世界。

而從小父母離婚,跟着冷漠母親生活的美知留也從來沒有感受過愛意,她也是一直孤獨活着的。

宗佑和美知留兩個孤獨的人擁抱着,互相給予對方自己從未感受過的溫暖的愛意,如果能結合成為一個溫馨的家庭,就再好不過了。

然而孤獨的宗佑和美知留也都是有缺陷的,長久的孤獨讓他們害怕失去,害怕被抛棄,害怕再度孤單一人存活于世,他們依賴着對方,缺少獨自生活的勇氣。

在宗佑的世界裡隻有美知留,不能再容下第三個人,朋友、親人這樣的存在對于宗佑來說是陌生的。

他以為美知留和自己同樣的被整個世界抛棄,所以隻要他們兩人互相成為對方的全部世界,就能感受着全部世界的愛意,幸福地活下去。

可是美知留身邊還有同樣深愛她的瑠可,保護她的小武,關心她的繪理。

這樣一群愛護美知留的人被宗佑視為他和美知留二人世界的入侵者,他怕美知留被他們奪走。

臨死前,宗佑看着美知留和朋友們在一起笑容燦爛的照片,哭泣不止。

看到美知留在沒有他的世界裡也可以這麼幸福,他的存在似乎沒有了意義,因為他一直想要成為美知留唯一的幸福源泉。

宗佑束縛、糾纏美知留,一方面是害怕自己被抛棄而再度陷入孤獨,另一方面是固執地認為隻有自己才能給予美知留幸福,這種想法成為他腦海裡根深蒂固的執念,作為一種潛意識主導着他的行為,演繹着一幕幕悲劇。

宗佑的種種不合理行為是他受家庭原因從小形成的人格缺陷造成的,是一種心理疾病。

宗佑的形象隻是我們心理現象的一種極緻放大化。深陷孤獨之中,不被理解,害怕被抛棄,害怕獨自面對世界,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那些失戀之後無法自拔甚至自殺的人的心态,和宗佑是一樣的,他們把戀人當做全部的世界,依賴戀人而生活,喪失了獨自生活的勇氣,也就是對抗孤獨的勇氣。

這樣的依賴對于戀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束縛,将戀人束縛在二人世界中。根植于如此心态中的愛,往往表現為對戀人絕對的控制和占有。

這是一種病态的愛,最終隻能導緻悲劇。

宗佑曾經說過,美知留,我絕對不會離開你,我會永遠在你身邊。陪伴和守護,二人合為一體,是宗佑世界觀裡扭曲愛情模式。

宗佑無法理解其他形式的愛、更無法以其他形式給予愛,他沒有感受過那種無私的愛,自然也不知道愛也能夠以瑠可對美知留那樣的默默守護來表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對于我們那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正是我們的榜樣,他們教會我們如何無私地愛别人。

被父母抛棄的宗佑無法領悟這種愛,這是他父母的錯誤,不是他的錯誤。

可惜最初的美知留也是一個軟弱的人,她依賴着宗佑的愛、瑠可、小武的友情而生活。

如果她足夠強大而有勇氣,或許她能夠拯救宗佑,給予他絕對的安全感,将他從病态的情感模式中解放,讓他也感受到這世上其他的溫暖,來自朋友的溫暖。

是瑠可和小武将美知留從病态的情感依賴中解脫出來,讓她漸漸獨立起來,有了獨自生活、承受寂寞的勇氣。

宗佑是以死來接受了美知留,并尋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這一點在宗佑的遺書裡表現得最為透徹。而這封遺書在我看來,實是宗佑這個悲情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畫到極緻之作。

...

最後的朋友

宗佑的遺書是這樣寫的:

美知留:

再見,美知留。我給你自由。

隻要我活着,我就會束縛你,所以要讓你得到自由的話,隻有讓這顆心髒停止跳動了。

我本想成為你的全部,你所看到的世界的全部,照耀着你的光輝的全部,成為你開心的全部。

無論到哪,無論何時,我都想和你合為一體。但是,你卻在沒有我的世界裡找到了幸福,所以我還是走吧!

趁着手心還殘留着你的餘溫的時候,趁着我的身體還殘留着和你合為一體的記憶的時候。

對不起,明明那麼喜歡你的笑容,卻沒辦法讓你開心;

對不起,我不懂怎麼去愛你;

對不起,我不能讓你幸福。

再見,美知留!你要幸福啊! 

吉川宗佑

...

泷川繪裡

泷川繪裡:我的柔情你永遠不懂。

繪裡是一個貌美如花的空姐,性格開朗熱情,表面上是一個什麼都不在乎的樂天派。

風光的外表下面,她同樣有着刻骨的孤獨和隐痛。就像她自己說的,每飛一次航班,就像在地獄一樣。

淡薄的人際關系讓她倍感孤獨,因此她跟一個窩窩囊囊正跟妻子鬧離婚的地勤男同事糾纏不清。

對方長的難看,性格懦弱,還對自己妻子割舍不下,可憐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找了這樣一個感情寄托。

隻有在沒有人看到的背地裡,繪裡才會顯露出自己别人不懂的柔情。好在,窩窩囊囊的男同事最後總算良心發現,給了她了一個圓滿的歸宿,至于好不好,大約隻有她自己知道。

或許愛情太讓人絕望,因此這部戲最後給出了一個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結尾。

家人、朋友、夫妻、戀人,都是卻又都不是。大家互相取暖,互相慰藉,小心翼翼的維護着脆弱的幸福。

...

最後的朋友

或許,我們可以看開一些。

原來,沒有誰會成為最後一個。

終于,我這麼想。

當我在遇見之後,沉靜之後,開始漸漸淡忘之後,想曾經說過的一席話。

那些曾經看似真摯的語句,如今看來是如此的幼稚,不留餘地。

曾經我說,有些人的遇見是疼痛而深刻的,他們或許終有一天會離我們很遠,但那曾經與此生活的日夜,那一起一伏強烈的呼吸,永遠像一種傷痛,一隻蹩腳的尖頭的鋼筆,寫在我們的日記本上,劃下摸不去的字迹。

猶如劇中的瑠可,悄然的在美知留曾經的青春歲月裡劃下深深的印記。

那一天,當美知留望着窗外,默默的想:

“天好藍啊,瑠可。你那邊的天空是怎麼樣的呢。”那别樣的複雜的眼神,仿佛盈滿了曾經生命中所有與瑠可一同心情的律動與波瀾。

我記得,我還有另一席話,如今想來,那全是不負責任與偏執的措辭,我說:

“我們的生命裡還有另外的一些人,快樂而膚淺的,共同的時光能讓人感到溫暖,而一旦分離,就猶如從未相識”。

唯有兩三個讓人疼痛而深刻的記憶,其餘的,或許便都是疏離。這樣的以為,會不會就是曾經美知留的以為,以為那個突然從生活中再次出現的瑠可,仿佛隻是日子裡略微新奇的音符,唱着唱着就漸漸的消失了。

也正是如此,美知留在看着她們曾經的相片時才會說:那時,我對你的感受一無所知,你的夢想,你的煩惱,還有潛藏在你心裡的心聲。

或許,這是一個教我們不要後悔的故事。

你愛我,我愛她,她愛他,這樣的故事其實随時随地都在上演。

PS: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日劇…

...

...

...

...

寫在最後:

《最後的朋友》初看是糾結,是一種對美知留的同情和不甘,對宗佑的憎恨和不解。

再看是愛情,能看到每個人都是深愛彼此,卻不得不用或傷害或隐忍的姿态。

最後其實是尊重,每個人的成長軌迹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感情方式,你所看到的這個人都是成長環境和自身性格的綜合體。

在愛與傷害中學會學會尊重。

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