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公正?公平正義也。
如何做到公正?有一成語是“鐵面無私”,說明公正需要依托強大的自制力和高度的理性思維;又有一俗語是“公道自在人心”,說明公正自有其溫情脈脈的人文關懷。這兩種特點,一剛一柔,唯有剛柔并濟,方能大愛無疆。
自1954年美版《十二怒漢》起,除了美國本土,迄今已有日、俄、中等國家的翻拍之作,時間跨度長達六十年。電影所講的故事并不複雜,之所以經久不衰,備受追捧,在于電影很好地诠釋了“公正”的概念。在我看過的諸多版本中,這部由俄國大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的《12怒漢:大審判》,絕對是翻拍版本中的佼佼者。
電影劇情大概是這樣:一樁謀殺案裡,十二位陪審員摒棄偏見,經過一番讨論,宣布嫌犯無罪。本片的一大看點,在于嫌犯的身份。美版的嫌犯出身貧民窟;日版有意制造懸念,設定成一個溫柔的婦人;中版的是個富二代。這些帶有強烈的本土特色的人物,極易造成旁人或同情、或憤恨的情緒,加之一些看似合理的證物證言,真相為何似乎呼之欲出。俄版中,嫌犯設定成一個車臣少年,罪名是謀害了他的俄國養父。話說車臣與俄國有綿延數百年的血海深仇,家國情仇的背景下,俄版有别于其他版本,大篇幅介紹了車臣少年被收養的經過,突出展現了戰争的血腥和戰後荒涼的場景。由于絕大多數陪審員是俄國公民,他們對嫌犯的觀感,已不是單純的個人好惡,而是上升到民族之間的敵視。因此,一旦明白這份仇恨,就知道“秉公斷案”之艱難。也因此,偉大的人性便孕育其中。
電影裡,十一位陪審員認為少年有罪,隻有一位持反對意見。這位并非慧眼如炬,欲侃侃而談案件的疑點,而是單純覺得,如果他也認為有罪,那麼少年的人生就全毀了。這裡人性的光輝第一次閃耀。然而,面對衆人的言之鑿鑿,他并非堅定想法,舌戰群儒,反倒打起了退堂鼓。遇到大多數的責難,有多少人能抱定己見呢?于是,他将選擇權交還大多數,表示再投票一次,如果依然隻有他一人投無罪,便聽從衆人的意見。這部分劇情是對人性的一次拷問:在飽受社會摧殘後,我們是否依舊心存憐憫?幸好,一位老人受那位的想法感召,也投了無罪票。這裡,人性的光輝第二次閃耀。案情讨論不得不繼續下去。
很顯然,導演米哈爾科夫并不滿足于照搬原作劇情,而是添加了許多對本民族生存現狀的思考。他為個别陪審員安排了獨角戲,在恰當的時機,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如果将案情讨論比作一株大樹,那麼陪審員間或插入的獨白,就是大樹枝幹上結出的累累果實。它們包裹着人性最真誠的情感,或感慨、或感恩、或譏諷、或憤怒,猶如潮水翻湧,一波接一波地沖擊着衆人的心靈,也寄托着導演最深沉的憂思與眷戀。這場讨論中,陪審員們思考、分析、辯論、争吵,甚至差點拳腳相向,随着讨論的深入開展,案件的疑點挨個暴露,真相漸漸浮出水面,少年的冤屈得以洗刷。表面上,他們為嫌犯赢得了公正,實則更像是一次審視自己的心靈之旅。
這場看似簡單的讨論,從白天持續到晚上,從漫不經心地投票變成面紅耳赤的争論,甚至還原案發經過隻為測試證人證言的可靠性。無論主動或被動地卷入這場争端,是否認為少年有罪,這一刻,為了尋求迷霧背後的真相,他們願意傾注所有的精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少年最後沉冤得雪,固然值得慶幸,而無罪派對生命的尊重,對公理正義的不懈追求,并為此投入的巨大熱情,又怎不令人動容。那一刻,民族矛盾也徹底激發。有罪派宣洩着積壓已久的滾滾怒火,發出聲嘶力竭的控訴。無關真相,隻有刻骨的仇恨。不止案情,也是民族對立的縮影。最終,所有矛盾偃旗息鼓,衆人接受了無可辯駁的事實。
劇情進行到這裡,本應結束。少年獲釋,衆人散去,迎來大團圓,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決:少年獲釋後,應該何去何從?其他版本裡,嫌犯都有自己的家庭,唯獨本片的車臣少年,父母身亡,背井離鄉,而且殺人兇手依舊逍遙法外,對少年虎視眈眈。放他出去,無異于送死。提出這個問題的老陪審員(由米導飾演)投了有罪票,并再次交予衆人一個選擇——讓少年清白地死去,還是有罪地活着(俄羅斯無死刑)。公正要為肮髒的罪孽讓步,這是多麼悲哀的現實。
結尾處,衆人投了無罪票後,匆匆散去。老陪審員收養了少年,幫他追查真兇。第一個堅持無罪的陪審員回到房間裡,看到那隻籠中鳥飛向冰天雪地的自由世界。電影最後一個鏡頭:破敗的戰場上,遠遠一隻野狗叼着一隻斷手。畫面紛至沓來,展現導演對人性、對社會、對民族的冀望。世間需要公正的法律,而法律的施行,需要一顆善良的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