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裡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
①故事背景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背景是,一個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因為母親的離世回到自己家鄉,并遇到以前的同學,佩爾諾(父母在戰争中雙亡,在馬修被寄宿校長解雇的時候,自願跟馬修一起離開)把馬修(電影中非常善良的老師,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征服了這些調皮的小崽崽)的日記給了皮埃爾(一個有天使面孔和極其有音樂天賦卻極其調皮的小男生,本性善良)。由此打開了塵封了50年的記憶,整個電影圍繞日記緩緩展開而來。

馬修
②電影使用手法分析
電影使用倒叙的手法,通過兩個年紀很大的人的對話展開的(皮埃爾和佩爾諾)。當皮埃爾成名後闊别多年因為目前離世回到自己家鄉後,遇到在佩爾諾,佩爾諾把馬修學的日記給了皮埃爾。一群寄宿學校的學生特别的頑皮,每個來授課的老師都被他們折磨的非常痛苦,最新一個授課老師被一個頑皮學生射傷了眼睛而不得不住院。這個時候,馬修來到了這個學校開始他的授課生涯。剛開始,馬修非常不被待見,總是被頑皮的小孩子捉弄。後面,馬修用他的善良感化了這群頑皮的小孩。并開始學習大合唱,他們變得非常的快樂,這群頑皮的孩子也開始變得非常尊敬這個可愛又善良的老師。後來,馬修被學校解雇了,佩爾諾在馬修準備上車離開的時候,懇求馬修把他一并帶走,善良的馬修剛開始沒有答應,車走了後又掉頭回來把佩爾諾一起帶走了,佩爾諾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這部電影也揭露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校長的冷漠無情,虛榮功利,剝削欺詐,不折不扣的壞蛋形象。

皮埃爾
③音樂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最重要的就是音樂,因為音樂讓這些頑皮的還是開始出現轉折,音樂始終貫穿于整部影片。馬修也是通過音樂改變了這群頑皮孩子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當這些孩子一起為公爵夫人大合唱的時候,歌聲觸動人心,讓人無法忘懷和更無法抗拒。仿佛通過歌聲,醜陋的靈魂也可以得以淨化,這是多麼的穿透人心啊。

佩爾諾
④主題的分析
這部電影獲得了很多媒體的贊譽,同時也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獎。電影主題非常明确,人之初性本善,隻是一些無情的手把一些本性善良的人推着走向惡的。但通過教化并為之灌溉善良的思想的血液,這些由善轉惡的人兒,也可以得以升華,成為善良的人。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自己體驗過的經曆,似乎在中國式教育的學堂,老師往往偏向于成績更加優異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眼光,于是乎,一些被忽視的學生就這樣被無情的被推着讓自己越來越堕落,成績更是越發的一落千丈。但是,我們更應該反思一下,不是嗎?最近看到一本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寫的書《逆轉: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第七章 露絲瑪麗·勞勒 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到的:
"因為面對強權,所以我們才不守規矩。如果老師沒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學生就會變得不聽話。"
這更加激發了我的思考,原來學生的成績好壞确實和老師的行為舉止有很大的關系。作為老師,是不是要用同等目光對待每一個學生呢?另外一個看法就是,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就是瘋狂的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但就是沒有注重孩子自己個性的發展,更沒有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一個原本無憂無慮的孩子,卻因為父母的期望,寶貴的童年變得痛苦,毫無樂趣可言。這樣的現象确實值得我們去反思。

其他頑皮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