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齊馬藍故事的新的解讀

齊馬藍的故事和魚之夜的故事是在《愛,死亡和機器人 第一季》中我最喜歡的兩個故事。
一般而言,對齊馬藍的寓意解讀是說回歸本真的境界,但我有着不同的理解。同在一部劇中的魚之夜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把身上文明的産物都脫去,赤條條地像個嬰兒,年輕人可以在沙漠的空中像魚一樣純粹地浮遊。可結果是這種古老的世界,也存在弱肉強食,年輕人被一條大魚所吞噬。
我認為要提防過早地回歸本真。當然這種觀點帶有比較功利的看法。
勸年輕人應有所争,而不是過早地陷入老子那種複歸于嬰兒的境界。當然道德經主要是說自完之道,并沒有否定進取之術。
一些人隻關注了齊馬藍的結局,于是便很感動,認為自己讀懂了這個故事,認為這是一個功成身退深藏功與名的爽文短篇。而沒有關注到他的結局,有着衰弱的一面,那便是他的消解,即死亡。
這和老人常常會想起自己的童年是一個道理。
我們還要看到齊馬藍如何從一個清理池壁的機器人,不斷地升級自身的零件,變成一個著名的藝術家。還要看到他死前的成就有多麼大,足以讓無數社會名流來參觀他的絕筆。還要看到那藍色的欲望是多麼強烈,足以爆破一個星體來承載他的壁畫。人也是有繁衍欲的,誰都希望子孫滿堂,家族延續不斷。基因是自私的,能用盡一切手段,更多地複制自己,存活于世。
一個無所成就的老人是不會被采訪的,世人更不可能給他送葬,就連他的子女也可能不理他的死活。那些逝去的人,也是分等級的,一個名人的早逝比普通人的早逝更被認為不應該,更能獲取流量與惋惜,而後者的行為不僅驚不起波瀾,甚至還會被鄙視為幼稚、玻璃心和逃避。有些人死了,他還活着,有些人死了,就是死了,可見名人的價值足以體現到方方面面。當然我并不是要求這種悲痛上的均等,也不是表達諷刺。人微言輕,理當自爾。也許這個例子是沉重的,不适合用來論述我的解讀。但我想沒有其他本土化的和現實中更适合表達這種警醒作用的例子了,畢竟早點認清這一點,老後也更早地坦然。
不僅要看到齊馬藍故事超然的一面,還要看到現實的一面。
要看到齊馬藍年輕時那拿破侖般的征服欲。
不要過早地陷入自己。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做自己”适合在有所成就的年老後,而不是年輕時被消費主義控制後的那一番複讀機般的說辭。
回歸自我,應在開拓眼前的新大陸後,順序不能反。
年輕的後浪幹就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