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屆奧斯卡已經落下帷幕,誰也想不到韓國電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赢家,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成為奧斯卡92年曆史中首部獲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


...

寄生蟲


作為一個熱點話題,每一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前都有一番激烈的讨論,誰都希望自己喜歡的電影能在奧斯卡發光發彩,若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不合一些觀衆的預期,倒也免不了觀衆們的批評之聲,政治正确導緻的投票結果是往年奧斯卡最多的批評之聲。那麼,你是否真正了解奧斯卡的投票機制呢?

首先,我要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樣的批評者根本不了解奧斯卡的投票機制,更不懂什麼叫政治正确。

奧斯卡頒獎典禮在這92年來,已經發展出一套非常成熟且合理的投票機制,在了解這套機制後,我不得不佩服人類智慧的高度,同時,這套機制也仍然存在一些公認的,甚至可以說嚴重的漏洞,下面就讓我們好好聊聊這一套規則。

一. 不得不聊的的背景

首先,你要知道,奧斯卡是一個商業的頒獎典禮,所以,它必然會有一個主辦方,奧斯卡主辦方的全稱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演員在領獎後總會說“感謝學院”——而學院裡的人被稱為會員,這些會員由受邀請和自己申請産生,時至今日,學院已經有了8000多名會員,他們來自各個國家,從事電影相關的各行各業,有導演、演員、編劇、攝影、聲效等等,這八千多名會員構成了整個奧斯卡獎的投票群體。


我們可以拿電影《上海堡壘》做例子,聊聊奧斯卡的評選流程,這個獎項的評選分為三個過程:提交、提名、最終投票。

首先,提交的作品必須在洛杉矶一家商業電影院起碼持續上映七天,每天起碼進行三次商業放映,這就是《上海堡壘》不能申請的原因之一。

那麼假定《上海堡壘》花了大價錢終于成功提交了,下面的提名階段相信也會讓鹿晗劇組吃點苦頭,這八千位會員将會全部參與最佳電影這個獎項的投票,而剩下的獎項将會由各個領域的會員投票,比如導演組投出最佳導演,化妝組投出最佳化妝。也就是說,鹿晗想獲得最佳男主角,他的表現必須給演員組看一遍,相信影帝們必定會為鹿晗精湛的演技所震撼。


...

鹿晗大戰外星人


二.  改革前的投票規則

奧斯卡的投票規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基本每隔幾屆就會對其投票規則進行微調,

但其大規則其實是隻經曆了兩個過程,其最開始的投票規則叫做“簡單多數投票制”。

這個規則非常容易理解,就是這八千名會員每人一票,投給自己喜歡的電影,最後記錄每一部電影的總得票數,最終确認提名和獲獎名單。

這個制度看似簡單,也非常公允,實際上存在兩個非常明顯的問題。

第一,每部電影得票數的絕對數量太小。

每年參與提交奧斯卡的電影有幾百部,當這八千票落到這幾百部電影上,最多的電影可能也隻有四五百票,這票數隻占總票數的百分之六,根本無法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不管怎麼投,大多數人都是不滿意的。

第二,造成策略性投票的結果。

這是簡單多數投票造成的一個非常惡劣的結果。我來做個假設,假如你現在很喜歡反響平平的《上海堡壘》,但與此同時,你對現在呼聲最高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非常痛恨,簡直是恨之入骨,所以,你為了确保《三槍》不能獲獎,你會轉而去投呼聲第二高,同時你又不那麼痛恨的《無極》,到最後,選出來的電影隻能代表你不讨厭的電影,而不是你最喜歡的電影。

三. 改革後“完美”的投票規則

後來,奧斯卡的投票規則由“簡單多數投票”改成了“排序複選投票”,這是人類前五大流行的投票方式之一。

這種計票方式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票數可以轉移和過半數停止計票。

首先,假如學院要從幾百部提名電影中選出一個最佳電影,那麼它會要求投票者對其中最喜歡的五部進行排序,也就是說,投票者不再隻投一部電影,而是要投五部電影,并把這五部電影按你的喜好排一個序,投出你的第一志願到第五志願。

下面的内容有些複雜,所以我做了幾張表格。

首先,這五部電影會按照所有人的第一志願進行計票,假設結果如下圖


...


第一輪投票結束,沒有電影的得票超過半數,這時,首先要把票數最低的電影《小豬佩奇》踢出,再把投給小豬佩奇的人的第二志願導入到剩下的電影中,如下圖産生第二輪投票。


...


在第三輪投票中,我們再次将票數最低的《無極》踢出,由他們的第二志願産生剩下的結果,如果他們的第二志願屬于兩個已經淘汰的電影,那麼就按照第三志願以此類推。


...


最終,《上海堡壘》的票數超過半數,票選結束,《上海堡壘》成為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 

這一套排序複選投票制完美解決了簡單多數投票的兩個弊端。

首先,最終獲獎的電影必然是超過半數的支持率,就算你的第一志願沒有拿獎,那麼可能你的第二第三志願最終成了最佳電影,這會讓大多數的投票者有參與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在投票中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同時,策略性投票将會失效,你将會有五個投票選擇,通過排序将會大大減少你個人厭惡帶來的惡果。

聊到這裡,你是否也覺得奧斯卡現在使用的這套“排位複選”制度簡直就是個完美的制度,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事實上,按照阿羅不可能定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投票制度,我們隻能根據自己想獲得的結果選取時候自己的投票方式。

那麼,聽起來這麼完美的制度到底有什麼弊端呢?

四.“完美”制度的灰色地帶

這套制度有不少缺點,在這裡,我舉一個簡單也是最适合奧斯卡投票制度的缺點,那就是權重不穩定。

講的比較極端一點,假如11%的投票者的第一志願是《上海堡壘》,0%的投票者的第二志願是《上海堡壘》。而《2001太空漫遊》被投的第一志願是0%,而第二志願卻高達100%,也就是說大家都比較喜歡《2001太空漫遊》,但是這時候《2001》已經被淘汰了,少數人喜歡的上海堡壘卻晉級了,這第二志願的投票将會變得沒有意義,一切都将回到簡單多數制投票。

五. 某某電影拿獎真的是政治正确嗎?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你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奧斯卡的本質是一個美國的、商業的頒獎典禮,它能選出的必然是帶有商業話題價值的優秀作品。在近幾年,學院的會員當中,少數人種,女性,年輕人的比重在飛速的增長,這是政治正确嗎?這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奧斯卡的商業需求,使得它的會員必須代表美國大多數人的視角,你總不可能年年都讓六十多歲的白人老頭評獎,評出來的年年都是《愛爾蘭人》,這樣誰還看奧斯卡啊。這種增加選民多樣性的方式,是為了保證收視率,為了商業合作,為了恰飯。

比如今幾年飽受政治正确困擾的《月光男孩》《綠皮書》《水形物語》,正好代表三個所謂的政治正确方向:同性戀、黑人、種族。

首先,你真的覺得《愛樂之城》比《月光男孩》好嗎?或者說你真的覺得《月光男孩》比《愛樂之城》好嗎?先抛開看電影本來就是私人化的這條概念,排位複選制度導出的必然是溫吞的,而不是激進的結果,因為排位複選制度代表的是大多數人或者說大多數人潛意識中的喜好,如果說是會員們選出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不如說是排位複選制度選了這奧斯卡最佳電影,所以我說:我們隻能根據自己想獲得的結果選取時候自己的投票方式。會員的成分,直接導緻了奧斯卡選出的是那8000名會員和會員背後代表的那批人心中的優秀電影,而不是你心中今年最好的電影。

所以,建議大家放下手中的鍵盤,拿起薯條爆米花,看頒獎的時候該吃吃,該喝喝,人家頒獎本來就是圖個樂呵,圖個喜慶,順便給同行們一些肯定,你又是哪塊小餅幹,你懂個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