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我分两段写:第一段尽我最大的善意,去意识形态化地讨论电影的问题;第二段会从史观和意识形态角度说说电影的问题。
电影的许多争议,在于导演是否洗白国军、洗白孙元良,以及电影篡改了历史与不符合现实的情节。批评者认为管虎不去见谢晋元后人而是去找孙元良后人合影,在电影中对孙元良和国军做的恶模模糊糊一笔带过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在为国军招魂,而且很多地方随意修改历史(比如结尾的撤退)还改得面目全非超出常理。反对者喜欢说,电影里导演不是借黄晓明之口说出了“孙元良自己都跑了”、“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你看根本没有洗白国民党,而且电影难道不能对历史做出合理的改编吗,咱们看的又不是纪录片。反对者说的话似乎也没错,但是我把电影看下来后,总觉得不太对味,一定有哪里不对味。
第一部分
导演无限拔高四行仓库是理解这部电影的第一条线索
以不带意识形态的眼光看,我认为管虎不是在洗白国军洗白孙元良,至少不是在很明显很刻意地洗白。电影里一切不合理之处其实都可以追溯到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管虎太想拔高四行仓库保卫战了。
首先要在现实层面拔高,所以电影里一会儿芥子毒气一会儿挖掘机,一会儿罗马方阵一会儿排队跳楼,还有飞机的俯冲扫射,枪林弹雨之声不绝于耳,突出战斗之惨烈。有军迷估算,如果按照电影里的激烈程度四行仓库那一战参战的不是四百人,应该是四千人。总之就是要把烈度提上去。
但是光物质层面的拔高远远不够,还得在精神层面拔高,在历史意义层面拔高。我举电影中几个例子:历史上敢死队士兵陈树生与日军同归于尽确有其事,但是在电影里,为了感人,为了拔高,导演安排了一队士兵排成一列,一个个排队往下跳。租界里贩毒开赌场的黑帮也被军人感动,一个个小混混排队冒着狙击手去送电话线轴,虽然真实的历史中后方不仅没有狙击手,而且本来就有接通的电话线,甚至不需要电话线都可以隔空对租界喊话。河对岸的青年学生被壮士鼓舞,连夜渡河来参军。租界的白俄妓女,看了几天战斗后主动来捐款。两岸旁观的外国人都看得咬牙切齿,片尾一个租界里的英国士兵甚至拔枪射击日军。撤退那一晚,瓜怂老铁一个人在楼顶突然就唱起了京剧。还有那个莫名其妙的护旗,历史上升起来就升起来了,电影里一定要安排一场护旗的大戏,相信不少观众看得时候和我一样完全摸不着头脑。
当然导演最浓墨重彩展现的还是租界里的老百姓。他要展现老百姓从一开始的看热闹到后面万众一心被激发起爱国热情的转变,目的自然是要突出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伟大,八佰壮士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激发了国人伟大的爱国热情。
为了服务于拔高四行仓库的目的,电影中出现一些些不合理之处也是没办法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可以用尿液打湿衣服做成口罩防护的芥子毒气,以及明明楼下有水但就是要撒尿才能做口罩的奇怪设定。说到这条薛定谔的水道,日本人可以抹黑进来,逃兵可以抹黑出去,热血学生可以半夜游进来,但是八佰壮士就是不能布防。而日本人不仅投毒气,开挖掘机开飞机,还举着钢板玩起了罗马方阵,虽然军迷们都清楚这个罗马方阵根本不现实,想要防住子弹和手榴弹这块钢板必定会厚到日军扛不动。还有杀俘练胆,日军求饶的段子,各位可以去查查整个淞沪会战国军究竟俘虏了几个日本兵。而且为了体现端午的成长,必须让湖北军从一开始不入流上不得台面的杂牌军出发,经过战斗的考验后蜕变为英雄,虽然历史上中央军一早就跑了,八百壮士的主体从一开始就是湖北军和杂牌军。
拔高四行仓库之后,导演还想再展现一点“深刻”,是理解电影的第二条线索。
什么叫展现一点深刻呢?一般的抗日题材不过止步于对日军惨无人道的批评,而导演不满足于此,他还要再进一步批评一下“麻木愚蠢”的人民,批评一下“国民性/劣根性“,这样才能体现他的“反思”,体现他的深刻。电影里其它种种不对味的地方皆来源于此。
端午(欧豪)和算盘(张译)趁夜色从完全不设防的水道逃跑的时候还有个人跟着他们一起跑(原谅我记不住这角色的名字也不想二刷这个电影),然后这个倒霉鬼硬是被算盘和端午摁在水底里淹死,你们看到这段的时候什么感觉?白俄妓女捐款的时候,旁边有个声音说妓女的钱脏,白俄妓女说我父亲是中国人,你们看到这段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那三个热血青年学生,渡河过来后其中一个的表现你们注意到了吧,导演为什么要加这么一个角色呢?羊拐(王千源)和老铁(姜武)关于女人的对话,导演加这段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张译饰演的老算盘,中间一度失踪然后又出现在了对面,全片从头怕死怕到尾,也没有体现被壮士鼓舞感染,那导演为什么要设这么一个角色呢?补充一下,原片有一个阮经天饰演的角色,他的戏份在上映的时候全部被删减。据说他扮演的是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中国台湾籍平民,后来看到日军屠杀,在河边用日文大骂日军被群众发现,以为是日本间谍,然后被愤怒的群众吊死。
这里小结一下,为了表现拔高,导演给黑帮、妓女、汉奸(方记者)、”看热闹的“上海人加上了前后反差,以体现这场战斗的伟大;为了表现”深刻“,导演又给壮士、学生、以及还是”看热闹的“上海人加一些污点与黑料。仿佛没有反差,就体现不了战斗的伟大,没有黑料,就体现不了英雄们的有血有肉。
第二部分
这部分说实话我不太想多谈。建议大家去看看马前卒做的观视频工作室的睡前消息栏目第158期视频,其实讲得很透彻了。我着重提一下一点,《八佰》中租界里的上海人/中国人民有一个从一开始的”看热闹“心态到后期被激发起爱国热情,变得”众志成城“的这么一个转变。从电影的局部看,这似乎是体现了人民的抗战爱国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但是如果你把视角拉到全局,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转变“的设定其实恰恰是侮辱了中国人民。因为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时间点是淞沪大战的尾声,有一些历史基础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淞沪会战有多惨烈吧?论惨烈程度整个抗日战争历史中也是少有的。打完了淞沪会战,上海租界里的中国人还是一开始那中”看热闹、事不关己”的样子,这难道不是电影对中国人民最大的侮辱吗?历史上从918起全国各地就开始抗日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早已开始被点燃,是国民党政府首鼠两端不想抗日,还被社会各界人民的舆论指责。到了电影中反而是国民党坚决抗日(片头还在处决不想抗日的逃兵,片尾又谈什么上峰的战略,谈什么为了全国人民的命运),中国人民躲在租界里事不关己地看戏,电影这么拍客观上难道不是在侮辱上海人、侮辱中国人民,在洗白国军吗?
总结
史实本已足够感动中国人,只要真实地把故事原原本本拍出来就够了,但是管虎一定要拔高,一定要煽情,还要“深刻”与“反思”,说到底他还是看不起观众,也不相信人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鸡汤和煽情的段子观众就应该满足,而且还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启蒙者”的心态。最后拍出来的不过是一部大投资大制作但史观和史实皆有严重错误的抗日神剧而已。一星给演员们的卖力表演(王千源、张译、姜武、欧豪等演员的演技没得黑),一星给镜头和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