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那年的過錯,用14年的時間彌補。

2000年,東高和三女,相隔100米的兩校,雖然一個信仰佛教,一個信仰天主教,一個全員男生,一個全員女生,但是兩校的關系相處還算融洽,而且相約共辦文化祭。
但是煙花會的一把火,點燃了三女的教堂,燒毀了兩校的關系,也改變了幾位學生的命運。
從此,兩校的關系跌至冰點,水火不容,三女更是将“與東高男生談戀愛,将停學處分”寫進校規,盡管兩校間隔100米,學生共乘一條地鐵,但三女的學生依然會提前一站下車,足以看出三女學生的嫌隙。
時間到了2014年,日本少子化嚴重,三女的入學率屢創新低,董事會确定停止對三女的贊助,因此三女面臨停校的危機。
解決的方法隻有一個:與東高合校。
但是,14年積累的恩怨,豈能一朝解決,兩校門口挂着的“合并反對”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場圍繞着‘合校’的熱血大戲就此展開”
雖說是合校,但本質男生與女生觀念和生活方式從彼此隔閡,到相互理解,共同成長的故事。
這或許就是青春劇最基本的内核,在我們最無憂,最精力旺盛的時間,以學校的形式結識,學習與别人相處,學習表達,學習遷就,學習愛,學會接受與自己不同。

當所有人都相互掣肘時,主人公生活老師-原平助站出來,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東高和三女各派出一個高三班級,各交換一半學生到彼此的班級,形成男女混合的班級,通過這種形式實驗一段時間,再下定論。
對此,三女的修女校長提出了一個條件——“下次的月考,東高的混合班成年級第一,三女的混合班隻要不是倒數第一”,同意合并,否則甯可關校,也不答應合校。
(東高是當地的差校,高考升學率下遊,三女是中上等的學校)
于是乎,兩校合并的第一步邁出——“人類的一小步,東高的一大步”。
時隔14年,兩校的實現了第一次官方交流。

但是,三女混合班的第一堂課,原平助和平時躲在東高栅欄内對路過的三女學生說“下流話”的東高蛋娃子就吃了癟,以學生會會長為首的三高女生就像是花木蘭附身,一個個牙尖嘴利,外号起地飛起,課堂上采用非暴力不合作,原老師不知所措,男生的氣焰更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
反觀女主——有着“暗黑之虎”的蜂矢老師,上來一句“我是處女,我還沒結婚”,豪邁、生猛的行事風格直接把東高混合班留守男生秒掉,此前的輕佻和怠慢全無,上課也都老實了不少。
兩者一比,原老師的處境着實凄慘!于是,原老師隻能騎行100米回東高搬救兵——蜂矢老師,最後在蜂矢老師鎮場,原老師拿出自己必殺技——“雞湯殺”,給學生一頓忽悠,至少在此刻,安撫住了情緒。


(所謂雞湯殺,就是原老師在黑闆上寫下一行話,然後各種娓(yi)娓(dun)道(hu)來(you),直指生活的真相,讓聽者一下子感受了繩命的精彩,瞬間頓悟。此必殺技,貫穿全劇,拯救學生和學校于危難之際。)
随着混合班的相對穩定,少男少女和各色人馬也跟着趙忠祥老師的節目,進入了春天,人類開始了CP大亂炖。
師生戀、三角戀、婚外戀、跨國戀、同性戀、黃昏戀
人類錯綜複雜的情感關系,應有盡有。


但本劇好就好在,大家都隻愛嘴炮,所以規避了堕胎等XX情節。
在情感的催化下,盡管在月考中三女的混合班考試失敗,但感情早已升溫,彼此深深信任,更是因為長跑接力比賽中的合作,男生女生之間的信任再次加深。因此,合并照常進行。
接下來,原老師也要為合并後最大的事情而努力——“共辦第一次文化祭”


所有人都知道,文化祭是全體東高和三女學生“恩怨”的完結,也是高中生活的完結
從此刻起,他們有了共同的新的校名和共同的新的校名,盡管每個高三嘴上都說着“關我屁事,反正我要畢業了”!
但隻有一個人知道,在青春祭的最終,關于 “燒毀教堂事件”也要有個完結。

這是一個熱血卻不那麼勵志的青春劇,裡面的表演屬于“銀魂式”的浮誇,但卻不做作,更不會讓讓人生厭。
不可否認的是,此劇會與我們周遭的高中生活有些出入,更不可能一一吻合。
但那些關于愛情或友情的小心思,那些暗戀和表白,那些拒絕和接受,那些有些“不一樣”的同學,那些放下偏見合力做成一件事的快樂,總會有相似。
而那個留在你心底的秘密,讓你難以釋懷的事件,或許也該一笑泯恩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