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從字面上理解,這是一本書,綠色代表希望,是希望之書。可在那個充滿歧視的社會背景下,這真的是希望,或許是吧,書中列出了非裔美國人旅行當中能去的相對友好的服務場所;或許又不是吧,即使這本書再詳盡,我們也會發現在那個時代歧視無處不在(從歧視到現在的鄙視鍊),即使是主人公利普剛開始也對黑人報以敵對的态度,比如他把黑人喝過的杯子扔進了垃圾桶。

...

這部影片講述了兩個人的故事,一個市井的混混利普,一個富有修養的鋼琴師唐,兩個不同次元的人相遇,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部有趣的電影。

...

剛開始看舒君完全把利普(《指環王》裡的阿拉貢演的,你看出來了嗎?)當做了一個小流氓,用暴力解決問題,耍手段去邀功,參加大胃王比賽……但在背後,原來他隻是為了讓家人活得更好,沒有做什麼違法的事情,也沒有違反道德底線。為了家庭他願意為黑人工作,恪守契約精神,同時保持着自己的氣節,比如不做幫他人洗衣服、擦鞋的工作;第一次接唐上車,唐的仆人示意利普搬行李,這不是合同中的工作,利普表示拒絕;唐擔心利普會離他而去主動給他漲薪資,利普說隻要原先談好的125美元,去喝酒隻是和他們說一聲。看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做人隻要學會兩個能力就好,一是學習能力,二是自我改善的能力。學習讓我們成長,讓我們學會寫情書,自我改善讓我們往好的方面發展,讓我們不亂丢垃圾,讓我們學會做人。

...

再談談唐。唐是個孤獨的人,坐在車後座凝望窗外,帶着點憂郁在不斷思考,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吧。影片中的他有極高的涵養,是個偉大的鋼琴家,但他卻幾乎沒有朋友。白人們看他的表演,隻是為了顯得自己有品位,台下他依然是個黑人,一個隻能在室外小茅房如廁的黑人;黑人們在馬路對面務農,他靠在車旁,顯得如此格格不入,整個電影在他身旁都沒有出現過一個黑人朋友,隻是交代了他有個弟弟。他融入不了白人的社會,同時融入不了黑人的社會,也就是那個雨夜,他憤怒而悲傷地咆哮并傾訴着:如果我不夠黑人,也不夠白人,或者是不夠男人,那請你告訴我,托尼,我到底是什麼人?終于兩個矛盾體走在了一起,他們已經不再僅僅是雇傭關系,而且是朋友關系,那也就是為什麼唐把利普送到了家。

...

最後跳出電影,談談背後的商業故事。一、肯德基的廣告。個人認為這波廣告打的真心好,一個貪食者發出對肯德基的真心喜愛從而達到劇情與廣告的無縫對接,現在有多少廣告公司能做到這一點呢?很少;二、馬雲爸爸三刷《綠皮書》。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确實好,但好的電影有這麼多,為什麼馬雲爸爸隻三刷這部電影還廣而告之呢?背後的邏輯是阿裡影業是出品方之一。一切的行為可能是偶然,一切的商業行為都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