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比較喜歡看文學改編而來的電影,享受那種文字和影像之間相互關聯,和互動的奇特感覺.....

比較偏愛的有:《情人》《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香水》《活着》《告白》《暖》《人生》.....

今天推薦這樣一部小說和所改編的電影都值得一看作品:《馬丁.伊登》。

...

image

小說《馬丁.伊登》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創作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2019年由新銳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将故事移植到意大利,拍成了一部電影。

影片豆瓣8.1分,用膠片拍攝而成的,非常古典迷人、充滿質感。

值得一提的是,盧卡•馬裡内利扮演的馬丁.伊登,前後的形象判若兩人,相當精彩。

他最終擊敗《小醜》的傑昆.菲尼克斯,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

image

影片講述了一個男人為了愛情和文學而改變自身,而不斷成為了著名作家的過程,可他一路走來自我和對世界的看法分歧不斷,他的渴望不斷消減,成功後卻又面臨着無盡的苦痛而走向毀滅的故事。

影片探讨的東西比較多,愛情和理想的追逐與思考,教育的和信仰的讨論,精神和自我的探讨等,都不乏深刻和思辨的地方。

簡而言之,說的是一個那不勒斯男人的藍色回憶,一切歸于了最初的平靜。

...

image

馬丁.伊登是一個水手,11歲就學會看着海浪,乘船闖四方,随心到處浪流。

他文化不多,但依然有着對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他愛藍天和美酒,也愛漂亮姑娘。

長大後他成為了一名骨骼分明的硬漢,打架他是一名好手,在需要他勇敢的時候。

因為一次路見不平揮拳相助,他所救的男孩請他到家中做客。

從此,為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

image

更幸運的是,命運第一次眷顧了他,讓他看見了伊琳娜。

她有雙超凡脫俗的藍眼睛,大大的,還有滿頭金發。

她好比一朵淡淡的金花。

不,她是精靈,仙子,女神。

美的不像是來自人間。

第一眼她就俘虜了他,他想像她那樣說話、思考、生活……

他在她的眼裡看見了永恒的靈魂。

從她身上懂得了純潔,那是善與淨的最高形式,它構成了永生。

...

image

為了接近她,他開始重新學習,啃着一本本有趣的書,如癡如醉。

在不斷讀書和與伊琳娜的相處中,他知道了:他所追求的是美、智慧和愛情。

從此,他更加不畏懼貧困與辛勞,不在乎世人的偏見和輕視,也不因生活的刁難而羞恥。

即便他被嘲笑,他被火焰燒灼,他背誦自己的詩歌,他無人賞識,他暗淡無光……

他知道,他隻有寫下去,也隻能寫下去,在他擁有渴望的日子裡。

...

image

令他開心的是,生命中出現了一名友人,欣賞他的才華,給了他動力。

可他愛的伊琳娜,并不完全理解他,也無法真正感受他活着的世界。

可她依然美麗、聖潔,又健康,面頰嫣紅。

他依然能在她眼裡看見愛情,而愛情是他激情的信念。

她愛他,更愛她那個階級的價值标準,和她所擁有的生活。

他愛她,願意為她獻出一切,唯獨除了他的思想,但他依然願意為了她無視這一切。

...

image

在他欠下外債,愛人相離,患染疾病的時候,命運之神終于再次降臨。

他被退回了無數次的書稿,終于獲得一家雜志社的賞識,他們願意出版他的書。

可他卻因為自己心中無法抑制的個人理念,與當時的整個社會都相悖而吃了苦頭。

他不贊同罷工的人所說的社會主義觀念,更不認可資産階級熱衷的自由主義。

他姑且算個重視個體的個人主義者,有點偏激,甚至極端。

而這一切讓他失去了他的女神。

...

image

可是,他突然間成為了一名受人推崇的名作家。

可他的頭腦和過去并沒有什麼不同,他也沒有寫新的東西了,他這個人的價值還跟沒人要時一個樣。

大家的推崇,莫不是所謂的聲名和金錢?

為了愛,為了改變,為了一切靈魂深處吸引他的美,他不斷地努力.....

他想拯救陷入苦難中的靈魂,可一切終歸是徒勞。

他曾經最愛的女人,因為他的成功,在背叛他的愛之後,悄悄送上門希望重返他的身邊。

這一次,徹底摧毀了他對她的愛情,和純潔愛情的理想。

早已失去了對生活的渴望的他才醒悟:他愛的是自己心造的理想化的伊琳娜。

...

image

他曾經想拯救的人,他們也陷入了他們設想的瘋狂和虛幻中。

他看着一張張不同的面孔,虛僞、庸俗、趨炎附勢、力争上遊……

多麼趨同、愚蠢而又自私的人啊,都在為了心中的幻影而忙碌。

他目睹萬物,他甚至看見了過去的自己。

可又到哪裡追尋到過去的自己呢?

跟着心中的過去的自己的影子跑,他來到了海邊,再次看着海浪和夕陽。

于是,他毀滅了自己,在一切得到了以後。

...

image

如同《碧海藍天》中的傑克一樣,他們的靈魂選擇了大海!

這就是馬丁.伊登,炙熱又短暫卻如火般盡情燃燒過的人生......

...

image

影片的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不愧是紀錄片導演出身,他鏡頭下随意出現的人,真實、充滿着詩意,像是他溫柔一撇,和愛的注視,帶給人明亮的心情和熟悉的親切感。

尤其是,影片中所穿插的紀錄片感的意識/記憶片段中,比如,男主和姐姐小時候跳舞的畫面,美的讓人動容。

還有,男主在失去了對生活的渴望,最終拒絕了那個一直愛着他的女人後,他無力地靠在女助手身上的一幕,極具殺傷力。

與小說相比,影片中後面對于男主痛苦和絕望的呈現要更強烈,而小說對于男主心理的描寫更突出。

此外,影片的音樂也有着迷人的醉感,讓人增添了許多關于文字的想象。

...

image

...

image

馬丁.伊登的故事,讓人想起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同樣追逐成功夢的蓋茨比,他們同樣為了心中所憧憬的夢去奮鬥并成功過,不同的是蓋茨比一直活在自己的夢中,而馬丁.伊登這個用筆戰鬥的作家,看穿了夢的虛幻,和這個世界的荒謬以及自身存在的荒誕。

馬丁.伊登,這個有點激進的理想主義者,無法掙脫自身的家庭出身、性格、自我懷疑等束縛,最終,自我的精神與信念不可調和,而選擇了自我毀滅。

...

image

另外,《馬丁.伊登》也同《小醜》有着相似之處與可以比較的地方。

《小醜》講的是個體對階級的反抗,側重于自我覺醒和熱烈地反抗的最後一擊。

而《馬丁.伊登》像是對它的延續,且更側重于個體成功後對社會和自己的反擊。

...

image

馬丁.伊登,從一個粗犷的、審美匮乏的硬漢,到一個對美、愛情和智慧有着高感知力的作家,他完成了一個人對愛情和美好世界的深入探索,而在一切幻滅之後,選擇了永遠沒有痛苦的解脫…..

他的極端的自我主義,讓他可以為了心中的渴望,可以無視身體和精神的折磨,這成就了他的成功,也帶給了他無法避免的毀滅。

人總是喜歡符合自己審美的事物和人,總是笃定自己所相信的意義和信仰的生活,但更加難得的是,即便深陷苦難,但依然有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依然有掙脫自我的束縛,選擇重新開始的勇氣和信念。

...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