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晚上看《早餐中國》第三季看到咽口水,第一集講的是山西蔭城的豬湯,其實東北也有類似的特色早餐——羊雜湯。奶白色的羊湯浮起一層輕盈剔透的細密油花,按個人口味加入适量的醋,味精,胡椒粉,辣椒油,攪拌均勻,撈起裡面切成絲狀的羊雜,那種細膩爽滑又柔韌的鮮香口感再吸溜一口熱氣騰騰的羊湯,感覺一整天都來了精神。
回到豬湯的話題,節目的錄制沒有太多技巧和彎彎繞繞,就是平鋪直述。開頭小販“賣蔥喽”的吆喝聲把觀衆帶入村莊小巷的清晨,人們伴随着狗吠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千年鐵府,萬裡蔭城。蔭城從來就是個經商之地”老一輩居民向記者介紹着老城的曆史文化,引入了這裡最有名的小吃——豬湯。這裡做的最好的要數李師傅了,看着豬湯被他娴熟地舀入碗中,那熱乎乎香噴噴的氣味讓圍坐在一邊等待的食客看得眼睛放光。“來,小夥子,來一碗!”美好的食物伴随着得償所願的心情真真治愈。一個女孩說:“自己最近為情所困,把自己弄這麼瘦到底是為了什麼?幹脆現場征婚,找個像眼前這碗豬湯一樣内外兼修的人度過餘生吧。”小孩子們吃得直吧嗒嘴,“我是孫悟空,我剛才吃了半個豬八戒,就能成仙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人忍俊不禁,也許童真童趣的生活更簡單快樂。一對馬上要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低頭吃得正歡,被導演問道:“會想它(她)麼?”,男生略帶羞澀地說“應該會有聯系吧”,導演調侃“我說的是豬湯”。這下女生也被逗樂了,男生一邊說着你太壞一邊拍着大腿,大概這種沒說出來的朦胧情誼才是至真至純的吧,沒有成年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卻也最容易夭折。
豬湯的制作過程也沒有太多的講究,就是一個字“炖”!“開鍋喽”李師傅夫婦擡起如鼎一般大的鐵鍋,加入滿滿的豬骨頭,豬肘子,豬頭,豬心,口條和老湯一起煮,煮出來的湯是奶白色的,豬肉軟爛,筋頭巴腦Q彈爽滑。李師傅笑呵呵地介紹,這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有時候睡着啦反倒煮的特别好。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慢好像變得格外困難,大家都忙忙碌碌,各種快餐文化網紅帶貨浮誇急躁,人們走馬觀花不亦樂乎。但是一件事物的傳承必然是慢的,是靜下心來沉澱的結果。就像這豬湯要小火慢炖,就連切都是有方法的,豬肝豬心口條要切成條狀,腸子肚子耳朵則要切成絲狀,越薄越好。
制作時間方面淩晨三點多李師傅就開始架鍋擺攤了,因為天還沒亮就有人過來吃。湯裡還可以加一種山西的特色面食——千層餅。油配面,和到一起,變成油酥,攤均勻,再反複折疊擀平,直到128層,李師傅戲稱諧音“要來發”,樂觀的心态是一個人最大的财富。從烤箱中拿出烤到焦黃酥脆的餅子,撕開來裡面一層層薄如蟬翼,加到湯裡除膩又入味。
結尾回到制作者李師傅的日常,李師傅每天忙于早餐攤的生意,早出晚歸,回來就是睡覺,老伴每天洗衣做飯帶孫子,難免要發發牢騷。李師傅抱怨“事也做了,脾氣也發了”老伴馬上接話“我才不在乎他哩,氣着我了我就罵他兩句”李師傅嘿嘿一笑“罵我我就躲出去,看看下棋,氣就沒了”老伴也笑了。大概這才是我羨慕的婚姻和愛情,年齡大了,哪有那麼多山盟海誓浪漫甜蜜,不就是日常生活中磕磕絆絆互相嫌棄卻又離不開對方的堅定。是閑時立黃昏,笑問粥可溫的恬淡。
李師傅說,自己和老伴白手起家,一開始賣的特别少,不掙錢,但他下定了決心就是一個字“幹”。然後慢慢地,由一天掙兩塊,三塊,到十幾塊,幾十塊,幾百塊……“我們兩個走了這麼長的路磕磕碰碰,都是為了什麼?都是為了豬湯。”哈哈!李師傅又幽默了一把。節目以一首老歌《天下有情人》收尾:“愛是迷迷糊糊天地初開的時候,那已經盛放的玫瑰。愛是踏破紅塵望穿秋水,隻因為愛過的人不說後悔。”
“隻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我們喜歡旅遊,喜歡從生活的城市走出去,體會不一樣的山水,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曆史文化,特色美食,為了找回某些久違的情愫,卻忘了最平凡的生活,最樸實的道理,最真摯的情感其實就在身邊。感謝導演帶來這麼可愛的節目,願平凡生活裡的煙火氣,最能打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