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令人發指的《熔爐》,後有聲淚俱下的《素媛》,以真實事件改編的兒童題材韓國電影《小委托人》,以極為寫實又蘊含感情的表現手法,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了觀衆面前:在韓國,兒童虐虐待施暴者每5人中有4人為父母。

...

古代啟蒙讀物《三字經》上說,子不教,父之過;玉不琢,不成器。習慣于維護父母權威、施行打罵教育的東方父母們,似乎從來都會用一句漂亮的“我這是為你好”,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創傷,當成是理所當然。

哪怕長大成人、娶妻生子,童年經曆留下了心理陰影依然會如影随形。曾經的“成才之痛”成了人生的終生裂痕,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在少數,隻不過礙于傳統觀念、個人自尊的束縛,沒人願意承認罷了。

在《小委托人》中,渴望出人頭地、成為名律師的鄭烨,陰差陽錯的成了兒童保護組織的工作人員。雖然,自己依然毫無建樹,成天賴在家裡,但母親無微不至的唠叨,似乎向觀衆暗示了鄭烨生長于一個充滿關愛與親情的正常家庭。

...

這也是起初,他對小女孩多彬的“死纏爛打”大惑不解的原因之一——沒受過什麼身心創傷,怎麼能弄懂受傷者的所思所想。

之所以隔三差五的到鄭烨所在的工作單位“搗亂”,多彬的苦衷似乎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母親早早的離他們而去,不管不顧、推卸責任的父親讓多彬與弟弟覺得,是親生母親虧欠了他們。

...

父親的新對象,一個看起來溫柔善良、實際上冷酷蛇蠍的新媽媽,對她和弟弟尤為嚴厲,隻要犯錯必然遭受肉體和心靈的虐待,這種生活讓他們生不如死、無力逃避,為了弟弟珉俊,她必須堅強起來。

片中,幾個不經意的細節令人印象深刻,更覺得冰冷刺骨。被後媽虐待的多彬和弟弟珉俊,甯可不去找親生父親,也要去警局報警,甯可相信相對陌生叔叔鄭烨,也不相信鄰居,是深深的不信任,讓她不得不選擇相信“外人”。

...

雖然報了警,警察和兒童保護組織的工作人員,也隻能通過家訪、給家長上課的非強制手段“保護”多彬他們,警方和工作人員都察覺到了家庭的問題,卻沒人願意出手。正如多彬姐弟被後媽虐待時,清晰的的聽到哭聲和喊聲的鄰居們,不過是随口說句“又開始(打孩子)了”、“别管人家的事”,便揚長而去、不再關心,也根本不當回事。

後媽人格上的變态或許是源于上一輩人對她極為嚴苛的管束,事實證明,無論是體罰還是侮辱都沒能讓她變好、學會善良。

...

在鄭烨決定為帶着“殺害弟弟”之名的多彬辯護時發現,後媽曾以職務之便騙過保、服過刑,想來為了應對父母的打罵教育,她早早學會了自私自利、巧舌如簧的本領,監獄的殘酷環境令她更加鐵石心腸。其實她也是一個受害者,被冷酷的父母和冷漠的社會變成了這樣的一個“失敗的人”。

片中最令人心疼的,還是多彬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自己。她不止一次問過鄭烨“我做錯了嗎”、“大家都說是我錯了”,報警、尋求幫助,為了弟弟他做到了該做的一切,卻永遠無法擺脫後媽變本加厲的虐待和懲罰。

...

雖然從頭到尾一直處于陰暗與壓抑之中,至少《小委托人》給出了一個還算陽光的結局。在鄭烨的開導下,多彬說出了後媽殺害弟弟後威逼、嫁禍自己的真相,珉俊生前玩具錄下的虐待視頻,成了後媽和生父定罪的關鍵證據。

即便是這樣一個“大快人心”的結果,觀衆們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雖然多彬“得救了”,但像多彬這樣始終生活在恐懼與迷茫中的孩子還有太多,多彬被虐待和侮辱之後留下的不滿、懷疑和缺乏安全感、不相信他人,将伴随她的一生。

...

看完《小委托人》,或許很多觀衆都覺得,電影裡說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事”,卻從未真正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曾是那個受虐者或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