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片名:唐太宗李世民(54集)
又名:新隋唐演義(36集)
拍攝時間:1993年
出産地區:大陸\台灣地區
發行時間:1993年
畫面顔色:彩色
對白語言:普通話
領銜主演:
林俊賢——李世民
傅藝偉——楊吉兒
童愛玲——長孫無垢
王筱婵——阿史那燕
周紹棟——李淵
李志奇——突利(他的雙胞胎老哥就是演鬼丈夫的~)
魏秋華——窦姨娘(TVB古天樂版神雕俠侶裡面,黃蓉的扮演者)
随記:彼時的傅藝偉很美。有妲己的扮相珠玉在前,讓年幼的我一度感慨,這個女人怎生美麗,可妖可嬌。以前讨論最多的,是誰才是世民最愛的女人,十多年後重頭看,才知道自己的可笑。帝王之愛,又怎會有主次之分。他可以同吉兒與子偕老,可以為皇後痛徹心扉,可以在那燕死後,說你若活過來我便不當這皇帝,也可以擁着青春嬌俏的武媚娘,聽不見舊人的眼淚。隻是,他最愛的,一直都是自己。
若我是編劇,不如讓吉兒學學漢武帝的李夫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然後死在最美的年紀。人生若隻如初見,愛情又何至于凋零成一地狼狽的瓜子皮。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楊妃(吉兒)——
初相識,她有最美的眉眼,回眸一笑,嬌憨清豔。他是桀骜顯貴的太原公子,語帶不羁,一見情傾,帶着隋末唐初屬于那個時代的豁達與清明。她是世民心裡,最初也最純真的明媚。
又重逢,使君有婦,他倆再不能一生一世一雙人。公主也罷,最愛也罷。那段生動而認真開場的愛情,終究抵不過結發為大。
再相見,她亡國,有身,屈居妾室,學隐忍,學寬容,學長孫皇後的一切美德,直至失去自己。因她明白,亡國帝女,以色侍人,注定沒了嬌憨放縱的資本。
猶記劇集前一段,世民總是不自禁的攬她入懷。當着衆多女人,連吃飯也握着她的手。世民出征,她說不喜歡,因為打仗的時候就不會想她。何其的恃寵而驕。世民則在一旁很乖的發誓,說看到月亮就喊她的名字。實在是灼灼明豔的少年郎。
兩度的,他以為她死去。他哭泣,酒入愁腸,在重逢的時候一遍遍叨念,“從現在開始,不準你再離開我一步”。他為她滿室挂風車,因為風車之于他或她,都盛載了最美最熾烈的情意。
後來劇情急轉直下,他征戰沙場、天下大定。皇後和那燕死去,新進的武才人寵冠後宮。那個曾經對着月光說思念的良人,如今夜夜留醉在别處的溫柔鄉。雖然他在武媚娘的琴聲裡,想到的是年輕的吉兒和那燕。青春依舊是強悍逼人的武器,觸動他内心不可回避藏之又藏的恐懼。多少流年,可堪風雨。少年的承諾一瞬間崩塌。
曆史上對楊妃的記載少之又少。許是身份特殊的原因。前朝公主,當朝後妃,血統之正宗甚至可以追溯到北周皇室。又生下太宗朝天份最高的皇子李恪。《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載,司空、安州大部督吳王李恪母,隋炀帝女也。又有文武才,太宗常其類已。即名望甚高,甚為物情所向。又有《資治通鑒》評述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
翻遍諸唐典籍,時常看到太宗閑暇之餘,不忘找吳王李恪促膝談心。二人關系父慈子孝,言談之間多曉以治亂之理,可謂寄望深厚。太宗死後,長孫無忌讒殺李恪,想來是為權利作保。擁戴自己的親外甥,總好過培植一個強大的政治敵人。可惜外甥不争氣,寵幸了武才人,自己也落得發配黔洲,自缢而死的可悲下場。
史載李恪死後,高宗迫于輿論壓力,追封李恪為懋林王,并為其立宗廟。他的皇子皇孫一樣流放嶺南之外,遠離中土,所幸未被加害,反倒封王加爵,官位顯赫。如子成王千裡,孫信安王。
至于楊妃,想必也是一個特别的女子了。按照李恪的出生時日(武德二年),當與太子承乾同年。也就是說,楊妃最晚于武德元年要入秦王府,那正是以唐代隋之時,政治氛圍高度敏感,牽一發則動全身。一個高明的政治家為何去淌渾水,風口浪尖把前朝的公主娶過門?為何不但立了她,還對她的兒子青眼有加?為何明明中意,卻不給李恪繼承社稷的機會……她就像是一個謎,一抹絕豔神秘的傳說,一場緩慢而欲說還休的折磨,消散在萬象更新的貞觀年代。

圖片發自簡書App
——長孫皇後——
童愛玲的影視作品非常少,長孫皇後當算代表作之一。比起傅藝偉的濃眉大眼,是更符合主流古典審美的女人。
劇裡的長孫皇後無疑是悲傷的。那是一種滲入骨血的悲傷。她習慣淡淡的笑,淡淡的注視,淡淡的開解和勸慰,卻每每在世民轉身之後,眼神悲傷如古井。如果說,吉兒的悲傷是美人遲暮;于她,則是最好的年紀,看着他愛情的盛放,卻不是為了自己。
與世民初見,她已是情根深重,他卻客套的寒暄,眼神閃爍。聰明如她自有察覺,安靜的等他開口。果不然,是心裡有了别人的男子。她能如何,再生得貴氣傲氣,那也是她的夫。從此後,她開始忍耐,舉止行為端芳大雅,符合道德規範社會輿論帝王期許,就是不像個女人。
所幸這樣的忍讓,到底是換來他的敬愛。劇集到後面,連吉兒都隻能稱皇上,她卻時時喊着二哥。她是真的走進了他的心裡,以她的大度、睿智、淡定和死亡。隻可惜,那已是帝王之情……
再來八卦下曆史,長孫皇後死的很早,三十六歲。留下幼子幼女無人照看(即李治與晉陽公主)。太宗将這雙兒女帶到内宮,親手撫養,直至李治成年,都不願意讓其返東宮居住。想必便是這樣的随意進出,成全了李治和武媚娘的勾搭。
想來太宗是愛長孫皇後的,才會對她的子女榮寵備至。就連她的異母哥哥參與謀反,按律當誅,卻因為皇後陳情,被太宗免了死罪。在她死後若幹年,那些不成器的兒子們要讨好老爹,争奪帝位,最好的辦法就是拿她說事,一說一個準。李泰和李治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大慈恩寺便是這種情緒下的産物。
但她還是早死,估計是過于壓抑性情的緣故。讀過她的詩作,《春遊曲》,幾分嬌嗲幾分俏皮,到底是性情中人。成年後卻成了千古賢後,還寫下《女則》十篇,處處教訓婦容婦德。究竟是她扭曲自己換來愛情,還是愛情扭曲了她?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莺。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衆風流舊有名。

圖片發自簡書App
——阿史那燕——
她是黃沙莽原走出的公主,騎烈馬、喝烈酒,跳烈性的胡漩舞,連衣裳都是烈火般的紅。論性格,與世民也算匹配。刀鋒一樣明麗的女人,腥風血雨,常伴君側,實在是一種另類震撼的美感。可惜古之帝王都不太懂得欣賞這種美,好比霸氣如呂雉,便趕不上一個嬌滴滴的戚夫人。
就劇情而言,阿史那燕的死無疑是最好的解脫。若要她整日盛飾嚴妝,去分得君王些許寵愛,一子半女,才真真是最殘酷的消磨。她的生命就該燃燒在馬背上,而不是消耗在這個必須把尊嚴低進塵埃的唐國。
話說回來,小時候就不待見她,估計是演員的關系。往傅藝偉和童愛玲身邊一站,跟傻大丫頭似的。台詞從不好好說,都用喊的,和台灣某位獅子吼派男小生可堪一比。網上最常見是稱她牛角,因為沒事就見她頂着個牛角帽到處跑。其實類似的牛角造型,芝姐在《戲說乾隆》裡也扮過,美女就是有優勢,至今沒聽過一聲罵。要是阿史那燕換成芝姐演,絕對是另一番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