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今年的新冠疫情撤檔,轉而在網上免費播出的電影《囧媽》雖然口碑毀譽參半,但是它在家庭親子關系的刻畫上特别真實。《囧媽》裡媽媽盧小花和兒子徐伊萬的相處模式,真實的就像是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家常故事。今天我們來探讨一下,通過電影折射出來的中國式育兒中的非常普遍的3個誤區,看看你有沒有躲開。

...

1、遇到事情把責任推給對方,容易培養出沒有責任感的孩子。

下面的場景你可能很熟悉:正在學步的孩子走路歪歪扭扭,一不小心摔倒了,旁邊的爺爺或者奶奶就非常緊張的沖上去說:“寶寶不疼,都是地闆害你摔倒的,我打它給你報仇!”然後一邊狠狠的用腳跺地闆,一邊說:我已經打它了,給你報仇了。

徐伊萬沒有買車票又非要搭上去俄羅斯的火車,他在火車啟動時強行扒在門上,驚險萬分。車廂的列車員看到他貼在車門上很危險,十分緊張,連忙想打開門把他拉進來,手忙腳亂地搞慢了點,結果剛一把他拉進來,徐伊萬的媽媽就沖上去把列車員狠狠地推了一把,還罵他說:“都是你!差點害死我兒子。”

...

這種做法的典型邏輯就是一旦發生事情,都是對方的錯。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别人身上,自己的孩子是一點都沒有問題的。長此以往會引發孩子從不自省,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養成孩子不負責任和推卸責任的習慣。

《雙向養育》的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教育學教育學博士說,“責任感意味着對特定環境中的需求做出合理應對的能力”,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要鼓勵孩子對需求的應對能力,在與人交往、處理事情的過程中,積極應對,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果隻是一味甩鍋,推卸責任,孩子不可能從這一過程中得到任何成長,長大後很大的幾率會變成巨嬰和媽寶男。

2、從不讓孩子做家務,導緻孩子在未來缺乏競争力。

電影的開頭,當鏡頭掃過徐伊萬家裡的客廳的時候,亂丢的果皮、煙頭、吃完的方便面的盒子、倒在地上的空啤酒瓶、在已經腐爛的水果上爬行的小螞蟻……完全暴露了徐伊萬的家務能力,那就是如果家裡沒有妻子打理的話,他什麼事情都懶得做,也不會做。

以此類推,當徐伊萬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在家裡必定也是什麼事都不會做的,很可能媽媽從小就沒有讓他做家務,進入婚姻之後,他也沒來得及補上這一課。

很多家庭并不認同讓孩子做家務事,特别是有兒子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抱着這樣的想法,“隻要孩子學習好就足夠了,其他事不用他操心”,或者認為家務事不用教,長大自然就會了,認為做家務很浪費時間,耽誤孩子學習,從小就不讓孩子接觸家務事。

孩子做家務其實是可以鍛煉很多方面的能力的,比如生活自理能力、與人打交道能力、共情能力,不做家務的孩子失去了很多成長的機會。

哈佛大學的學者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研究顯示,那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對比,在長大成人後,那些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比例為15:1,而犯罪率相比是1:10。為什麼差距如此之大呢?有專家指出,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不僅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共情能力。而這些品質将對孩子未來産生更深遠的影響。

3、凡事包辦,打着為你好的旗幟什麼事都要插手,讓孩子感覺窒息。

電影的開頭,徐伊萬要去媽媽家拿放在她那裡的護照。三十多歲的己婚人士,還在把護照放在媽媽那裡保管,可想而知平常媽媽對他生活的多麼嚴格。

...

家長打着為你好的旗号,包辦一切,控制孩子的生活。在火車上,媽媽一刻不停要徐伊萬吃各種養生粥、紅豆水、薏米水等層出不窮的食物。徐伊萬一邊打電話,媽媽一邊往他口裡塞小番茄,這種關愛或者說控制簡直讓人窒息。


...

在火車上,當徐伊萬遇到俄羅斯美女娜塔莎,讓媽媽誤會了他們之間關系,于是他們在車上大吵一頓,徐伊萬脫口而出,“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煩死了,每次見面都要吵吵吵”。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他覺得自己一直被控制。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說道:一方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忽視了另一方的利益。這種行為就是勒索,是一種“情感勒索”。情感勒索對于親密關系而言,是緻命的。

 所以徐伊萬對媽媽的感情是又敬又煩,想要孝順媽媽,陪她去圓夢,卻總是沒什麼好臉色給媽媽。他想要擺脫媽媽在親密關系中對他的控制,卻不敢明目張膽地去做,隻有借助酒精或者娜塔莎的慫恿,才敢和媽媽對上,爆發式地說出自己的委屈。

回到我們的育兒實際中,應該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則應該要遵守:

1、勇敢“用”孩子,培養他的責任感。

有意識地把一些不太困難的小任務交給孩子去做。比如我會在外出通勤的時候,告訴孩子我的視力不太好,讓孩子找到地鐵的指示牌,帶着我去出口;讓老大管理老二,比如幫助老二擠牙膏、帶他洗手、監督他把飯吃完等。

鼓勵孩子勇敢承擔錯誤。如果孩子把水杯打翻在桌子上,家長第一反應不是要責罵孩子,糾結于事情本身,而是告訴孩子現在要把桌上的東西收拾好,用抹布把桌子擦幹。

這樣做能讓孩子經常獲得成就感,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能積極地參與到家庭事務乃至社會實踐中去。


...

2、做家務是鍛煉孩子的各項能力,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

 高爾基說過,“勞動和科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兩種力量。”

 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做家務的習慣,可以把家務當作是一種遊戲,帶着孩子一起玩。做家務可以訓練孩子的身體靈活度,比如掃地、疊衣服、收拾書包可以鍛煉孩子全身各處的肌肉,讓孩子身體更健康。做家務還可以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親手完成一件件事情,他會慢慢變得更有自信。


...

3、适時放手,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

 适時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舉凡生活中的各類小事,洗漱、穿衣、睡覺,學習中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都鼓勵他獨立完成,家長可以從旁協助,提供素材,千萬不要越廚代庖、大包大攬。

給孩子一個不得不獨立完成某件事情的條件。比如某天晚上,我不得不把工作帶回來加班,無法管女兒學習,我就對女兒說,“媽媽晚上要工作,等下8點的英語課你能夠自己打開電腦,登錄網絡上課,完成作業嗎?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于是她欣然同意,自己操作去了。

讓孩子多一些自主權和選擇權,尊重孩子的意願。比如家庭出遊的時候,在大方向裡,給出幾條路線,讓孩子參與選擇;給孩子報興趣班或者培訓時,征求孩子的意見。

龍應台在《目送》中,說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分離出去,讓孩子以獨立的人格,面對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