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這些年,我們不僅看到了國家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巨大變化,也看到了這個時代背景下很多人的命運起伏。不隻是那些叱咤風雲的大人物,還有許許多多的小人物。
而這部影片《雪·葬》裡面的主人公趙天佑,就是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小縮影。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文革期間父親遭到了批鬥,而他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差點淪為神經病。這種情況下,家裡隻能讓他入贅到山區柳溝河。柳溝河雖然窮,但這裡民風淳樸,對他來說也算是最好的選擇。
正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他才有了出頭之日。憑着自己有文化有魄力,不僅當選為村委會主任,還做起了中藥材生意。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帶領柳溝河村民們發家緻富。而他也成了當地的明星農民企業家。
但是由于當時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也是“摸着石頭過河”,市場經濟的體制也不完善。當地政府依然是計劃經濟的思想頭腦,政府完全主導市場。所以就出現了影片中當地政府壟斷中藥材收購,不允許私人參與的情況。
可是當地政府主導的産業缺乏市場運作,産品積壓,資金無法回籠。也就沒錢兌付收購農戶中藥材的合同。所謂的産業淪為了政績工程,更破壞了當地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而趙天佑自己的生意做不成了,被安排到國營企業當廠長,去收拾爛攤子。他做生意可以,但是缺乏政治頭腦。結果鑽進了腐敗官員設計的圈套,造成了國營資産的重大損失。此時的他,更沒有臉去見那些信任他的父老鄉親。他選擇了自殺,在雪夜跳了舍身崖。就如當初他給李義龍講過舍身崖的來曆“之前有個老和尚,因為破了戒律,從那裡跳下去了,所以那裡叫舍身崖。”而如今他也像那個老和尚一樣,給了這舍身崖多了一個悲劇故事。
其實趙天佑還是原來的趙天佑,還是那個淳樸的趙天佑,為老百姓着想的趙天佑。他的成功得益于那個時代,他的悲劇也源于那個時代。那個時代見證了他人生的浮沉起伏。他是個好人,但不是一個稱職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