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袁詠儀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梅姐!生日快樂,特別的想你

...

特别地想你,想你的特别。

也許,這就是梅豔芳的粉絲最想對她說的一句話,于是便有了《拾芳》這部電影。

...

2018年10月10日,梅豔芳55歲冥壽。熱愛的粉絲用八年的時間和心血,拍攝出了這部名為《拾芳》的電影。

朝花夕拾,芳華絕代。

一句“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拍出了星光背後多少不為人知的溫情與薄涼。

拾,芳。故事當真是從“拾”開始。

...

梅豔芳去世後,她的遺物一部分被拍賣,另一部分沒有金錢價值的遺物則被當作垃圾打包運走。

匆匆趕到梅豔芳舊宅前的粉絲Edith,為了追回這些被丢棄的遺物,一路追車。爬翻鬥、扒垃圾,一邊要躲避巡邏的警察,一邊還要去舊貨店找回部分被收走的遺物。

...

舊貨店老闆勸她們“人都走了,别再做這些無謂的事”。

...

無謂嗎?也許在别人眼中的确如此。

因為這幾大包黑色垃圾袋裡裝着的是粉絲送給梅豔芳的禮物和寫給她的信,廉價,卻也無價。多年來,它們被梅豔芳很好地珍藏,每一次搬家都不曾丢棄,甚至還專門用一個房間來存放。

...

這些遺物中,有昔日老友送給她的相片,有女中學生親手制作的相框有收到“茁壯行動”基金幫助的青年寫給她的感謝信,也有崇拜她的青年教師以她的經曆寫成的話劇劇本。

每一件物品背後,都藏着一段粉絲與梅豔芳之間的追星故事。

追星少女Kiki,為了見梅豔芳,曾獨自一人在山上片場外等到深夜;也曾因為對梅豔芳的熱愛,進入娛樂公司工作。

...

...

但是在娛樂圈裡,她看到有的明星隻是把粉絲當作宣傳工具來利用,對粉絲送的禮物和信也是毫不在意,甚至随意丢棄。

...

...

...

她開始懷疑,或許明星都是這樣的吧!

于是,她脫粉,轉行,将這段追星曆史掩藏。

直到很多年後,整理梅豔芳遺物的Edith找到她,将當年她送給偶像的相框交還到她手中時,她終于明白:梅豔芳永遠是那個特别的梅豔芳,她從來都将粉絲放在心上。

...

那一晚,等在片場外的她,沒有小巴下山,梅豔芳竟然邀她做自己的車下山。得知她是中學生時,還叮囑她下次不可以這麼晚,要好好學習讀到大學,并約定再見面時一定要帶上畢業證書來見。

...

她做到了梅豔芳讓她做的事,而梅豔芳也将她送的禮物細心珍藏。這是追星的快樂,也是偶像的力量。

在梅豔芳所有的粉絲裡,Amy可能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她不僅是梅豔芳的歌迷,也是梅豔芳成名前就認識的朋友。她們曾經因為都喜歡日本歌星西城秀樹而組成後援會,那時的梅豔芳還隻是個夜店賣唱的歌女。

...

在梅豔芳最艱苦的時期,并不富裕的Amy還給過她金錢上的救助。梅豔芳專輯大賣,Amy和朋友們将當年西城秀樹的應援物及老照片當作禮物送給她。而這盒禮物也被梅豔芳珍藏成了遺物。

...

成名後的阿梅,依舊會約上這些老友吃飯、逛街、聊天,給她們買各種東西。可是對于Amy和朋友們來說,如今的梅豔芳已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不能也不該再和她們這樣的普通人維持過于密切的朋友關系。

...

也許是梅豔芳的光環讓她們感到有壓力,也許是自尊心作祟,Amy開始有意疏遠梅豔芳,連婚禮也沒有給她發請帖。即便如此,梅豔芳也讓助理送來禮物和祝福。

聽說Amy要做兼職補貼家用,立刻表示要出手相幫。

...

在梅豔芳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曾打電話請Amy去看她,但礙于身份的Amy婉拒了。

...

...

...

2003年12月30日,梅豔芳因病去世,消息從電視新聞中傳來,Amy痛哭不止。

10年過去,當Edith拿着梅豔芳的遺物找到她時,看着昔日的老照片,她越發後悔。

...

對朋友,梅豔芳從來沒有變過。就像她愛喝的汽水一樣。

不知現實中的Amy是否看到了《拾芳》,但願這部電影能讓她卸下心中的包袱。因為,我相信梅豔芳絕不會怪她。

《拾芳》的策劃和統籌是梅豔芳的粉絲會芳心荟,這不是一部打着“XX導演”、“XX演員”标簽的電影,而是一部真心實意的粉絲電影。

影片的視角盡可能的小,主角也盡可能的平凡。每一個故事都與梅豔芳有關,但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隻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

那些粉絲所經曆過的事情,也是梅豔芳自己曾經曆過的。

比如偏見,比如苦難。

...

短短兩句話,包含了對追星的偏見、對學校安排話劇表演不務正業的偏見,更有對梅豔芳自幼賣藝賺錢的偏見,以及她歌星(戲子)身份的偏見。

歌手演員是不上台面的職業,追星是浪費時間的腦殘行為,把演藝圈明星當作偶像、甚至學習對象,更是成何體統。所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過是分數至上的全面發展。而這些人口中的公平,似乎在涉及到明星和粉絲時,便自動繞道而行。

電影中将凡此種種的偏見交織在一起,從對粉絲個體的偏見中折射出世人對梅豔芳的偏見。那是抛開粉絲身份的某個個體的瑣碎生活,也是褪去明星光環的梅豔芳的生活。

媒體擅長對她苦難過去的挖掘,順便将偏見随意抛給世人,這些長存于梅豔芳的一生中,與鮮花和掌聲同在。隻不過,她總是用最大的善意去接納與包容。

她會為了讓送車的粉絲看到她的正面,甯願坐“倒頭車”;

...

聽說自己的粉絲去世,她要來粉絲的照片說想替他念經。

得到過她恩惠與鼓勵粉絲不計其數。粉絲和偶像,原本沒有分享心情、相互幫助的義務,但梅豔芳卻真心實意的将粉絲當作了家人和朋友。

片中有個細節,吉他青年Ken參加“茁壯成長”基金的面試,面試官小聲交流說“我也不懂吉他”,然後便讓Ken過了。其實,現實中确有其事,梅豔芳曾關照基金會工作人員,凡是申請資助的都讓通過。

...

她太知道人生的苦,所以才更加想要把甜分享給别人。

...

電影中沒有大肆渲染梅豔芳的風華絕代,也沒有對她的各種善舉歌功頌德。更讓人感到慶幸的是,影片沒有用一首首梅豔芳的老歌串聯起那些複古的情節,以此完成一部分人的青春意淫。

所以,《拾芳》是一部很純粹的粉絲電影。

誇張的耳環、戴在右手的手表,即便影片中除了影像資料外,梅豔芳隻留給觀衆一個背影,但片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在告訴觀衆,這就是梅豔芳,是屬于她和愛她的人之間的一個密碼。

這讓人相信,他們真的訪問了許許多多梅豔芳的粉絲,聽了許許多多和她相關的故事。即便沒有“真人真事改編”這幾個字,觀衆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梅豔芳本人便是影片中所呈現的那樣。

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反而親近得如同能和你促膝長談的老友。

也許正因為如此,才促成了如今《拾芳》的誕生。

拾芳,拾起心中的那個“梅豔芳”,找回當時的初心。

...

所有關于追星的偏見,都在這部電影中被打破。因為有梅豔芳這樣的好偶像,讓追星這件事變得有意義,讓這些粉絲的青春和人生也變得更加有意義。反過來,這些粉絲也給梅豔芳寒涼的人生帶去了些許溫暖與甜。

梅豔芳的“難能可貴”,換得了粉絲的“何其有幸”!所以很多年以後,Edith依舊會在心裡對梅豔芳說:“感謝你走進我的生命。”

明星與粉絲,本該如此。那些對追星指手畫腳的人,永遠不會明白“一見到你,我就有了學習動力”的感覺。追星的意義,從來不止是快樂與自我滿足;偶像的責任,也不僅僅是呈現好的作品。

一個好的偶像,會用人格魅力給粉絲帶去正面的影響,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一群好的粉絲,會不離不棄地給予偶像最真誠和堅實的支持,成為Ta最有力、也是最有利的铠甲。

至于衡量好偶像與好粉絲的準則,不是那些“該與不該”,而是不忘各自的初心。

“當有天我離開,到底還有多少人,能真正記住梅豔芳這個人呢?我不要承諾,隻想當大家百般無聊時,望着天上星星,會記起這個曾經好熟悉的名字。”

在最後一次演唱會上,梅豔芳唱着《惜别再回時》告訴粉絲,即便有一天她不在了,也會一直伴着他們。

十幾年之後,粉絲帶着《拾芳》這封寫給梅豔芳的情書,去赴一場與偶像的約會。

追星的典範大抵如此。

你的心裡永遠裝着一個喜歡的人,無論Ta在與不在,你都能感受到Ta的光芒萬丈!當你想起Ta,便感受到“似是故人來”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