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奏非常平的家庭片,平淡到假如我再年輕兩歲我便看不下去,家庭片大部分是這樣的風格,可能因為家庭啊,就好像是平靜的湖面,但許多平靜的湖面下都有無數場生死肉搏。

畫面再出彩也無法彌補台詞的某些缺陷和略微拖沓的剪輯,但電影的現實意義顯然是赢了。一個好的作品應該是能夠折射出一些社會現狀、社會問題的,或多或少。《陽光普照》是個溫暖的名字,但它呈現出了許多人不願意提的世界的灰色部分。

也許很多人從來都是在陽光下長大的,他們不會看到陽光下的陰影,更不會問别人為什麼有陽光就會有陰影,但是陰影一直在那。

最近陸陸續續看了六七部家庭類型的片子,《陽光普照》是讓我不斷回味的一部,我會時不時思考,造成電影那樣的結局究竟是哪個部分出了問題。


劇透預警

1,陽光普照下,是否都有一片陰霾?

哥哥阿豪是屬于“别人家的孩子”。他從小到大不哭不鬧成績優異,考不上想讀的大學毫不猶豫複讀;他見到鄰居會問好,是爸爸驕傲的好孩子;他聽話懂事理解弟弟,對陌生的弟媳也照顧;他為人友善,會送上晚課的女同學回家。他是所有人眼中的小太陽,像阿豪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少,可是阿豪為什麼會毫無征兆地跳樓自殺呢?

他給朋友講過一個關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出自袁哲生自殺前寫的書《寂寞的遊戲》,他說司馬光砸缸之後,缸裡并沒有水和其他小孩,而是在陰暗的缸裡,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他自殺前發了短信給朋友:“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是太陽......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隻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

我知道有許多溫暖陽光的人像阿豪一樣,習慣了去照亮别人,無法做一個偶爾沮喪的人,好像陽光的人哪一天不快樂了就跟違法一樣。他習慣了沉默習慣了忍耐,最後那隻充滿悲傷的氣球突然就滿了,他不會發洩不會交流不會表達,于是決定去死。

我覺得阿豪很笨,明明他可以擁有很好很好的未來,但是他選擇了結束。可是比起罵他很笨,我更多的是心疼。我甯願大家小氣點兒,也不要像阿豪那般陽光普照,因為太懂事了,并不一定好。

2,未成年女孩懷孕,教育是不是缺了什麼?

女孩小玉在國三時懷孕了,孩子是弟弟阿文的。國三,在台灣那邊好像是初中三年級,隻有十五歲。盡管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許多年前,但未成年女孩懷孕的現象仍然存在。

不論是我還是我身邊的同學,每一次談論起未成年女孩懷孕的話題,每個人總能舉出身邊的一些例子,我們在談論這樣的事件時,無法指責說這些女孩是做了一件錯事,隻是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驗孕棒,是世界上為數不多能夠決定人生的物品。

我不知道那些十幾歲懷孕并且決定生下孩子的人後來怎樣了,但我知道她們在最應該學習的年紀選擇了另一條路,這條路也未必見得好,并且之後想再全心全意地去學習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身上多了一份責任,她們的人生也捆綁着孩子的人生。生小孩不是單純地帶來一條生命,而是要在改變自己人生的同時保證另一個人的人生。

許多女孩會走上那樣的一條道路,也許是因為從來沒有什麼人有特意教過她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學校教育不談性,家庭教育不談性,有的女孩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女孩應該知道,西遊記裡是騙人的,懷孕的永遠是女孩。

我知道總有一天教育會進步,性教育會普遍化,那個時候女孩會更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但從今天到那一天的這段時間裡,仍然有很多女孩懵懵懂懂的就做了母親。


3,少管所裡的孩子,都很壞嗎?

阿和在法院時開始後悔,但父親對法官說最好關阿和一輩子,一直以來不受父親關注的他在那一個瞬間的失望也許是巨大的。

阿和一進少管所就與室友發生不快,電影中少管所裡的那些男孩看起來都兇兇的,但是他們又都有可愛的一部分。比如阿和為了與室友和好買了許多食物想要分享,比如室友背不出九九乘法表的時候......

而全片最大的淚點竟然也是在少管所裡,阿和要出獄時,全班的男孩給他唱了送别歌——“春去春會來,花謝花花會再開......”當整個教室充滿他們的歌聲時,會想到其實少管所裡的孩子也有柔軟的一部分。

幾個月前有十三歲男孩殺害九歲女孩抛屍的事件,每一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時第一反應便是這個人必須得死,不死就是天理難容,但很少去思考犯罪低齡化的原因的什麼。

十幾歲孩子的世界既很大又很小,小到他們的三觀是來自于他們的父母和身邊的各種人。假如阿和的父親能夠給與阿和一些鼓勵與關愛,阿和是不是就不會變成那個“壞孩子”?我覺得大部分時候是這樣的:人收到的愛越多,他就越會愛。


4,父親,一定得是一個沉默的角色嗎?

父親阿文的脾氣很倔,他從來不會去表達,他與自己家的小孩很少交流,他的信仰是駕照公司的牌子——“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

在他的眼中不聽他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妻子孩子與他有不同觀念時他隻會生悶氣冷戰,不會有交流溝通,他甚至隻承認自己有一個兒子;他對唯一承認的大兒子阿豪最大的鼓勵,好像是每年送一本印着這八個字的筆記本給他。

電影中就是傳統的中國家庭,母親含辛茹苦,父親不善言表,并且父親有極其嚴重的大男子主義。說實話,我家也是這樣的,所以到最後反而很能理解兩個兒子的選擇。

阿和出獄後和母親一起收拾阿豪的遺物時發現了那一堆印着“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本子,而奇怪的是阿豪一個本子也沒有用,所有的本子都是空白的,這一切似乎解開了阿豪自殺的謎團。也許阿豪,自始至終從未接受過父親的那一種鼓勵。

父親在男孩的心目中是可尊可敬的,但阿文在兩個兒子心中的形象似乎不是這樣。造成悲劇的原因有很多,阿文的沉默絕對是一個重大因素。

阿文内心一定是愛着兩個兒子的,但他的方式不對。沉默有時不是金,人是需要表達的。


...

電影的結局令我震驚,一切好像變好了又好像一直沒好。直到最後父親選擇愛孩子的方式我仍然無法理解,他始終沉默在自我感動中,他用了最惡的方式去表達愛。

大家常說原生家庭是能夠影響一生的,我總想要反駁這一句話,卻找不到什麼話來反駁。家庭決定了一個人大部分的性格,而性格對人的一生足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