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慣了油膩、做作、毫無新意的所謂“喜劇片”,在這樣一個浮躁喧鬧的世界中,不讓狗血、奇葩亮瞎狗眼,其實是一件挺難的事。不過,總有一些影視人會關注那些社會上老生常談卻沒幾個人親身經曆的題材。

《阿浪的遠方》并不是一部純粹的詩意電影,甚至連文藝片都算不上,頂多是貼着清新脫俗、淳樸浪漫的邊。但是,這樣一部異想天開的影片,依然能在文藝青年紮堆、崇尚表現主義的豆瓣獲得7.2分的成績。

究其原因,瑰麗的景色,淳樸的畫風,單純的人物,感人的情節,不過是表面的着色。這部片子的内核,則是孩子們充滿渴望的的眼神,以及為了改變山裡娃的命運,默默耕耘、不求回報的鄉村老師們。

...

影片開頭,就很對文藝青年胃口。為了堅守的詩和遠方,男主這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逆着潮流、不求實際的耿直,一下子惹怒了校長,被發配到深山的小學任教。

從沒見過什麼大風大浪、思想單純的阿浪以為,終于找到自己夢想中的那個“桃花源”,結果卻無意中揭開了鄉村教育的尴尬與痛點。

我曾因工作關系駐村扶貧,接觸過深山中的村民。雖然,這裡空氣清新、民風淳樸,但思想觀念的落後和物質水平的低下,都無形中桎梏着山村裡的發展。在這裡,40歲以上的村民不會寫自己名字的大有人在,這裡被稱為“文化的盲區”并不為過。

...

然而,村裡的老鄉卻極其注重孩子的教育。對他們來說,讓孩子努力學習,走出深山,是他們半輩子的希望,也是孩子最好的出路。一臉懵懂的孩子們,用盡了笨辦法,就是死記硬背也要提高成績,為自己的将來争個“出息”。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面對教育資源的極端不平衡,能考出去的孩子,必須付出超人的努力,才能彌補師資、教輔、住校的先天短闆。現在,通過考學走出大山比以前容易一些,但也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這就是為什麼,村民和孩子們,那麼渴望名牌大學畢業生阿浪,又極力反對阿浪的詩和遠方。

...

起初,帶着夢想而來的阿浪,受到了村民的熱烈歡迎,看着孩子們渴望的眼神,阿浪暗自努力,将平生所學交給他們。然而,除了自己喜歡的詩歌,完全不按照教學提綱講課的阿浪,卻遭到了學生家長、孩子們的極力反對。

阿浪這才意識到,自己所謂的“詩和遠方”,更像是一種期許和情懷,孩子們想得到的,是學透知識、學有所成,争一個走出大山的機會。

将固執己見的理想主義者,打磨為默默付出的鄉村教師,阿浪經曆了殘酷的自我調整。是善良,讓阿浪學會了理解他人,做出抉擇;是責任,讓阿浪抛棄了不切實際,走向成熟。

...

從夢想中的詩和遠方,到現實中的青山綠水,這不是理想的破滅,而是理想的升華,更是夢想的傳承。

阿浪終于認識到,教書育人的本質,就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守護和努力,傳道受業,成人之美,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實現他們的夢想。

...

由于成本和能力限制,《阿浪的遠方》充其量是電視電影的級别。本片在劇情設計、台詞處理、劇情沖突、人物演技等方面值得推敲,完全靠侗族大歌的民族性、古詩詞的感染力和純真的孩子撐着。

但是,這并不妨礙在理想和現實中疲于奔命的人們通過本片獲得溫暖、治愈的觀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