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牢牢抓住了注意力,因為在這部影片裡看到了好多其它影片的影子,可能優秀的電影是相通的,是相互借鑒的。


...

爆裂無聲

關于這部影片的隐喻你看出來了嗎?


...

1.在《爆裂無聲》開片,小男孩用石頭堆起來了小三角形,此刻,電影已經為男孩的命運埋下伏筆,石頭堆的小三角形猶如墳冢标記。其次,藏族會用尼瑪堆作為朝聖路線上的路标或者埋葬骨灰标記。在電影《岡仁波齊》裡面有此特寫鏡頭。

...

石頭堆

2.電影裡“羊”的形象貫穿始終。而“羊”(sheep)作為隐喻的意象許多電影的寵兒,比如《沉默的羔羊》、《撞死了一隻羊》這些片名直接告訴你有“羊”,當然還有與本片叙事風格類似的《誤殺》(“羊替人”)。追究其關于“羊”這個意象隐喻的根源是出自宗教裡。在《聖經》中,上帝為考驗亞伯拉罕,讓他将兒子以撒作為燔祭獻給上帝。亞伯拉罕出于敬畏答應了。當他正要舉刀砍殺兒子時,上帝相信了他的忠誠并及時阻止了他。最後,亞伯拉罕就将附近的一隻羊捉來作為祭品獻給上帝”。(又進一步查找了一下周邊信息,感興趣的見下圖)。言歸正傳,那麼在這部電影中“羊”以買羊肉為主的餐館出現、以在沸水中翻滾的羊肉湯出現、以被切割後的全羊宴出現、以“人替羊”被射殺的形象出現。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一隻眼睛值多少錢?”,是不是同樣可以這樣問:“一隻羊值多少錢?”這裡插個題外話,如果你看過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你會發現這兩部影片在叙事情節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宰羊,分割羊肉的鏡頭;往來過客彙集的餐館,亦是信息的集散地;油畫質感般的鏡頭。

...

挂起來的羊


...

切羊


...

待買的羊


...

分割羊肉


...

餐館——信息的集散地

3.影片的開篇你會覺得好亂,似乎有很多的主線(煤礦工人、煤礦主、律師、糾紛、孩子丢了…),但如果你熟悉這種故事叙事方式的話,你就知道肯定會有一個關聯點,将所有抛出的線頭串在一起。就像劉震雲的長篇小說《吃瓜時代的兒女們》剛開始寫了四個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但“關聯點”落在最後3000字的正文裡,而剛開始的四個故事就是四個線頭,等待“關聯點”的出現道明“因果”。所以,以後如果遇見這種叙事方式的電影和書,别着急撂下,往後看,看完之後你會自動想往前看,自動的想去梳理脈絡和總結。


...

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

礦山

4.這部影片的音效拿捏的相當準确,通過音效給你傳達信息。“咩……”、“堆石頭時的碰撞聲”……強烈的音效支配你的聽覺也參與到電影情節發展中,讓聽覺獲取的信息壓倒視覺獲取的信息,成為導演想告訴你的重點信息。

...

石頭堆塌了


...

羊群

5.煤礦主昌萬年的射箭水平真的很沒有準頭。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在十米之内都沒有射中張寶民的要害,隻是從右胳膊擦過。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他從高往下去射羊,卻射中了在羊群旁邊的張保民的兒子。用合理事實自然的去推動故事發展,而不是憑空捏造。另外,推薦一部電影《通天塔》(babel),這部影片的第一個故事情節也是由誤傷開頭的,接着矛盾演化升級,但誤傷背後的原因卻簡單至極。PS.這部影片裡面叙述了看起來真的毫不相關的三個故事,同時,影片最後也沒有點明這三個故事之間的“關聯點”,但看完整部影片,觀影者會自己找到“關聯點”。

...

主人公:張保民

影片結尾

...

沒有完美的犯罪


...

真相

好奇心:

1.“無法之地”、“法外之地”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2.影片中有句台詞:“井水的味越來越大。”是在暗示環保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