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電影動不動就可以設置十多個甚至幾十個角色,咋看起來很宏大很熱鬧,實際上這對劇本來說并不是好事。
電影不是小說,觀衆不能像讀書那樣自己把握節奏速度,熟悉人物。就算現在流媒體電影可以随時暫停倒帶,那也會影響觀影的流暢性。總之,能否讓觀衆盡快熟悉并跟随角色,是衡量一個劇本好壞的标尺。
通常情況下,觀衆最多能記住六到七個角色,就算像《複聯4》、《指環王》這樣多線叙事的史詩電影,着重刻畫的人物也不會超過10個。

如有必要加入更多角色,編劇就需要做取舍,确定該以哪些角色為主,否則觀衆就會漫無目的地遊離在故事之中,然後選擇關掉屏幕或者離開影院。
那如何取舍呢?
這絕不能根據哪個演員比較大牌,或者主創個人喜好來的,比較理智的做法是,給每個人物賦予“角色功能”。
2017年的《奇迹男孩》就有着顯著的角色功能體現,電影用多重視角帶領觀衆進入故事。超過20個角色能鱗次栉比地形成體系,得益于劇本對角色功能的合理配置。

一、主角:Auggie
絕大多數情況下,故事都有着一個或兩個确定的絕對主角,大多數的事情都是圍繞着主角轉動。
《奇迹男孩》是Auggie的故事,患有天生面部畸形的他去學校上學,是整個劇情的骨幹。他渴望像其他平常小孩,渴望得到認同,得到平等的對待,而這些渴望成為了劇本的焦點。
在20世紀的很多老電影中,主人公往往是完美的,比如《007》的James Bond,《超人》裡的Clark Kent,他們的英雄形象除了賞心悅目,也成了人類文明的模範象征。
隻是完美的角色很難獲得成長轉變,也很難具有人情味,随着系列電影的興起,為了能使角色有塑造空間,21世紀“不完美主角”成為主流。他們優缺點并存,更加真實,與觀衆的“距離”更近。
Auggie其實也是一個不完美的主人公。因為面部畸形,他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累贅,有什麼不好的事都是因為他的問題。有時候還會耍脾氣,鬧得整個家氣氛都不好了。
不過小孩子就是有缺陷的,如果他過于完美,故事的真實性就進一步削弱了,本身這已經是一個很童話般的故事。也正因為他需要成長,其他角色的存在感才能更強,從而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催化角色:Auggie的父母
催化角色負責制造事件,促使故事的發生。很多時候,還需要幫助主角成長。如果主角是引擎,那催化角色就是車輪。
《奇迹男孩》中,歐文·威爾遜和朱莉娅·羅伯茨飾演的父母決定讓Auggie去學校讀書。毫無疑問,他們一手制造了故事的起因,迫使主角采取行動,是劇本中的催化角色。
當Auggie在學校遇到挫折,父母需要及時出現,鼓勵他繼續前進,保證劇情的持續推進。
同時,父母還引領着Auggie的成長,他們鼓勵Auggie的台詞無不加強着主題。導演幾乎沒有呈現出他們的缺點,這樣的“舍”,使得他們成為了家庭教育的模範。

三、反角:Julian和Amos等
為了形成戲劇沖突,反角往往在故事中占據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
反角的任務就是阻止主角完成目标,當主角因此遇到麻煩,陷入困境,阻礙越看似無法跨過,觀衆就越發好奇主角到底要怎麼跨過去,想看下去的欲望就有了。
優秀的電影作品中,反角還是反對主題的存在。如同辯論一樣,隻有辯論勝利,觀點才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蝙蝠俠:黑暗騎士》,反派小醜與蝙蝠俠的主張完全相反,他隻相信人性醜惡,而蝙蝠俠相信人性光輝,他們的鬥争其實就是一場人性善惡的辯論。

《奇迹男孩》的反角Julian和Amos也是如此,他們不讓Auggie在學校裡過得舒服,霸淩的行為與善良的主旨形成對立。
這樣一來,電影的主要沖突就有了。
因為Julian和Amos等人的唾棄,Auggie不再想去學校上學,那他想要變成平常小孩的目标就無法實現。善良、平等對待每一個人的主題觀點也無法成立。
《奇迹男孩》采用了“非暴力”的沖突解決方式,在其他一衆配角的幫助下,Auggie堅持上學,并逐漸與Amos等反角達成和解。
通過反角的成長轉變,故事的沖突得到了“和平”的消融。

可能是為了加入一點現實色彩,編劇還留了一個未能得到完滿解決的沖突。
Julian的父母直到最後也沒有認可Auggie也是一個平常的小孩,他們代表了現實中一些頑劣的聲音。
他們并不參與故事主線,所以并不會對Auggie産生阻礙。他們更主要的作用可以是突出校長Mr. Tushman的正面形象,“協助”這位“主題性角色”傳達出電影的價值觀。

四、密友:Jack Will
有時候,“密友”角色的作用不遜色于反角。密友可以揭示主角的更多個性,又可以作為催化角色,甚至成為另外一個主角。
Jack Will在《奇迹男孩》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他在學校給予了Auggie非常大的幫助,可以說,他完全有資格赢得最後那個“亨利沃德比徹”獎牌。
在Auggie被孤立被嘲笑的時候,他挺身而出,力證“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善待”的價值觀;
與Auggie鬧别扭的時候,揭示了Auggie脆弱的一面。Jack是Auggie在學校的“頂梁柱”,失去他,Auggie的心态就崩潰了。
編劇還為Jack提供了獨白視角的機會,讓觀衆看到了他的成長轉變。一開始他也對Auggie有些抗拒,但經過相處之後,他選擇了善良,改變了自己的眼光。

五、增加維度的角色
單線叙事可能會讓電影顯得單調乏味,除非是《我是傳奇》這種獨角戲,或者是《恐怖遊輪》這種探索性質的懸疑片等等。
如果覺得主角的主要情節不足以支撐起整部電影,編劇就需要增加次要情節,同時設置增加維度的配角,從而豐富影片的故事性。
姐姐Via是一個增加維度的對比性角色。在次要情節中,她就是主角,而Miranda則是一個密友兼對比性角色,Justin是戀愛對象,奶奶是催化角色,其他的相關老師同學是陪襯角色。

Via可以和Auggie形成一個對比。她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不像弟弟Auggie那樣被特殊對待。
在這個充滿愛的家庭裡,弟弟受到更多的偏愛。面對困境,她不像Auggie那般脆弱,而是勇敢面對,積極地解決問題。她擔當了催化角色的作用,促進了Auggie的成長。
是她讓Auggie明白,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容易的。電影也是通過她的存在,傳達了這個為主題畫龍點睛道理。
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如果世界能多一點善良,多一點理解和體諒,也許大家也沒有那麼難了。就像Auggie上學這件事一樣,看似很難,但其他人要是都能善待他,其實一點也不難。

校長Mr. Tushman是典型的主題性角色,他擁有非常正的三觀,德高望重,編劇正是借助他來給觀衆灌輸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
面對“熊家長”的威逼,他說出了可以說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句台詞。
“Auggie改變不了他的相貌,但也許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眼光。”

Mr. Browne老師和Charlotte、Summer等其他同學更多是陪襯角色。學校肯定會有老師,以及其他同學們,他們讓場景變得更加真實可信。
過多的陪襯角色是沒有必要的,所以可以發現,整個學校隻有Mr. Browne一個老師擁有姓名。

總而言之,不管角色多還是少,給每個人物分配好角色功能,讓每一個角色對故事産生作用,是一個好劇本應該做好的事情。

如果要從正确和善良中,作出選擇,請選擇善良。——《奇迹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