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算一个特别爱看电视剧的人,就算看也基本都是看欧美那些只有一季且集数不多的限定剧。点击播放这部平均每集时长40分钟一共48集的国产电视剧真的耗尽了我几个月的勇气,然而事实证明我的这个点击真的是值得的,《长安十二时辰》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在刷新我自己微小的储存库里对于电视剧的全部定义和描述,每一个场景、每一处情节、每一个人物,都在如同望楼的鼓声那般,在我的心头重重回响。
一提到古装剧,我们脑子里可能想到的是那宫廷里女人无休止的争斗,亦或是建立在某个玄幻背景上的凄美爱情故事,可《长安十二时辰》不是这样,它真的太“硬”了。那些优柔寡断儿女情长的戏码虽然有,但只是一丝点缀。我们看到的,要么就是要动用全身每一个细胞的激烈打斗,要么就是耗尽每一滴脑浆来破解案件的抽丝剥茧,亦或是看似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令人心惊胆战的暗流涌动。长安的一刻盛世之下,导演毫不留情地剥开了华丽的外包装,给观众看到的只有那不为人知的隐秘世界,光这一点便足以在最近几年的同类型电视剧中占据最稳的一席之地。
抛去精妙到让人要反复考虑的剧情、还原度已经到达极致的美术造型设计、炫技十足到已经让人身临其境的大量长镜头运用、将悠扬婉转的琴笛声与铿锵有力的鼓声进行完美糅合的配乐之外,这部电视剧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一点还是其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在剧情和技术上的支持固然功不可没,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点还是对于人物精准而细腻的刻画,正是因其对于每个人物传神的描绘才让这部电视剧变得更为真实,更容易让观众共情。
相比于那些看起来更为正派和为观众敬仰的角色,我可能更想从那些似乎不怎么符合传统价值观的角色说起。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只在前半段有存在感而中途下线的狼首曹破延。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被其他势力所左右,他看似不受束缚的行为实则都是看不见的木偶线一点点推动的。可我们不能否认他心中的那腔孤血,那种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而宁愿倾其所有的视死如归感,任谁看了都不会不动容。况且他以为的目的最终根本无从实现,这样的一种落差感更是加重了这种悲剧感。
当然像曹破延这样的人真的太多了,不管是长安城里的还是长安城外来的。为了复仇宁可装疯卖傻数十年的何孚,他的角色设定其实跟曹破延有些类似,都是被利用之后然后马上弃之不顾,那一声声哭天抢地般的呐喊真实地让人揪心;还有那位鱼肠,因为她被萧规所搭救而逐渐爱上他,她接下来做出的每许多事虽然看上去有些奇怪甚至不被人理解,但却更是一种她心有所依的最佳写照,此般的坚毅虽说在现在可能显得有些落时,但却正是那时人们不顾一切的真实写照。
看看这些虽然做着与道德价值观背离的事但却猛烈燃烧的灵魂吧,那些在城里只顾自己的丑角们瞬间沦为了最可笑的对比。元载便是一个典型,这个角色在余皑磊的演绎下简直是让我恨到了极点。那种因对于高官俸禄近乎变态的渴望而呈现出的各种巴结和摇尾、为了自身利益而把自己的面孔随时随地变幻的八面玲珑、妄图在王韫秀面前逞英雄却又因为自身胆小而抱头鼠窜的反差感,简直沁入到了每一寸骨髓中;还有那右相林九郎,好一副道貌岸然实则阴险狡诈的老臣模样,平平的话语中透露出的那一丝垂涎欲滴的渴望、伴着微笑的面庞却已呼之欲出的狠毒,实属传神。
这时我又想到何执正和圣人这俩让我矛盾无比的角色。他们的心中并没有真的黑到极点,可是亦或是保护住自己心中那“所谓的江山”,亦或是保全好自己曾经栽培下的一切,一点点走上了光明与黑暗交叉处的道路。老者的心中总是那么迂腐,总会担心周围的人会轻轻卷走自己拥有的一切,殊不知自己做下的补救反而更加弄巧成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些人啊,早就忘记自己心中的“故乡”在哪里了,你应该怎么做才能稳住自己的心,全都忘了啊。
既然有灰色的灵魂,那就有红色的灵魂。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崔器,其实我一开始对他的印象并不好,总觉得他太过于意气用事,完全不考虑大局,哪知道后来的情节直接狠狠扇烂了我的脸。他之前的那些所有所谓过火行为,无非就是想为自己兄长的死讨个说法,等到一切事态明朗,现实指引他该往哪走的时候,他总是能选上最对的那条路。当他一个人站在靖安司的大殿里时,当他伴着萧规的鼓声用全身力气把矛刺向一个个敌人时,当他还挣扎着站起来直到最后一口气逝去时,他就是这个长安最伟大的英雄。不需要什么职位或者勋章的装点,因为他就是。
还有那檀棋,作为一群男人中一个最耀眼的女人,她似乎从来没说过“退”这个字。可能一开始她还只是因为自己身为李必的奴仆而做事,但她后来早已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奴仆而已,她也是为了长安的安宁四处奔走的战士,也许里面掺有一些对张小敬的感情,但那也只是其中的一抹色彩而已。电视剧最后他既没有选择张小敬也没有选择李必,而是决定入宫以更好的劝谏圣人。这一刻她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女流之辈,她更像是一个挺立着的爱国者,为了这片土地早已准备好牺牲自己的一切。
写到这里才发现好多想提的人都没有提到啊,只是想挽回家族名誉而落入歧途的姚汝能、怀着一颗为父报仇和保全爱人决心的闻染、原本可以一心修道却愿意为了长安付出一切的伊斯、顽劣倔强实则毫无辨别力的王韫秀......整部电视剧推出了这么多这么多的人物,有的可能戏份加起来还没有一个小时,但仅仅用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短短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动作,便让其形象变得栩栩如生,这不仅是演员的功劳,更是整个剧作对于每一个人物的尊重啊。我真的很庆幸他们知道,一个剧集如果没能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那真的只剩一盘散沙。
最后,我还有三个最主要的人物想说的:那就是萧规、徐宾和张小敬。
萧规这个人物其实和前面那些做着违背所谓道德伦理实则释放着自身能量的人差不多。他原本也是大唐的一个兵,他守护旗帜的时候比前面提到的每一个人都要坚定和顽强。可是这样的似乎最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大唐不出援兵”似乎成为了他心头最大的一块伤疤,这伤疤是一块永远都不会愈合的痛处。正是这痛感一步步带着他走上了不应该走上的道路。尽管他接下来做的事情确实放在现在的背景下来看我们是无法接受的,但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理解他每一步行为的缘由,也同情他在痛苦挣扎中的无奈之选,甚至在看到朝廷如此腐败的一刻我也希望他用阙勒霍多一把烧了长安。因此我愿意把他看做一颗红色的灵魂,尽管他散出的是呛人的黑烟,他确实是一条真汉子。
徐宾这个人物的设置非常巧妙。虽然直到最后两集才揭晓他为了做宰相而设计了整个计划的恐怖真相,但观众们完全也能通过前面的各种细节来推断出来,可谓全剧中除了张小敬之外最完整的角色了。我们常说,不要去逼那些看上去已经承受了无数压力的人,因为当他们爆发起来,你们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威力有多大。徐宾就像我们身边那种其貌不扬内心却怀着崇高理想的人,当他们被这个社会无视甚至压榨之后,所有的期望和憧憬统统会变质成令人惊悚的不甘与愤怒,这样的情绪一旦控制了一个人,只会牵着这个人往一条不归路上没有目的地一路狂奔。我们在靖安司看到的是徐宾儒雅甚至于怯弱的外表,在造纸处看到的是徐宾心怀天下普度众生的慈悲之浅内心,但直到最后的坊门之上,他那内心最深处的全部黑暗才一股脑地显露出来,那头名叫“野心”的狂兽直到这刻才终于冲了出来。永远不要只通过表面看一个人,想想徐宾,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最后要说的自然是主角张小敬,雷佳音演出了我看电视剧这么多年最喜欢的一个男性角色甚至没有之一,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有血性也有真情的男人,更是某种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来的不朽之魂。从烽燧堡到长安的不良帅,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尤其是他与闻无忌之间的故事,为了无辜死去的兄弟一路手刃血洗,为了被掩埋的正义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为了一个对兄弟的承诺可以撼动自己做过的所有决定,这是一种我觉得自己永远也不会达到的一种勇气和决心。而在这二十四小时的故事开始之后,他的每一个行为似乎都在牵动我的内心,他的每一次拔刀而起、他的每一次策马前行、他的每一次奋力狂奔,似乎都是在跟长安的危机倒计时做殊死搏斗。他可以为了问出一个真相用上各种凶狠的手段,却也会因为一个无辜性命的逝去而痛哭流涕,你以为我们的张都尉坚不可摧不可战胜,其实不然,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也会在受伤之后感到疼痛,他也会感受到这世界所有的悲欢喜乐,他也会在面对心中的荆棘停滞不前。但他比普通人多的是那一份对长安的赤诚之心,纵然长安已经千疮百孔,纵然长安充满了一切的不公,纵然长安有太多太多让人厌恶的理由,但他还是留下来死守座这座城市,因为他心中对第八团的全部诺言,因为他也想看到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能每一天都望到最美的日出。他最后的离开,不是真正的离开,而是对长安最好的留恋。
一部电视剧的结束对我来说似乎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但《长安十二时辰》结束的那一刹那,我竟然感到了巨大的失落感。在这一个月里,我似乎体会到了一千多年的那一天,那座世界最繁华都市里的一切,我似乎看到了宏大的花灯,看到了热闹的集市,看到了欢笑的人群。当然,我更看到了官场令人窒息的勾心斗角,看到那些似乎邪恶的人们为了自己纯洁的目的做出的一切事情,看到了还有人愿意排除一切困难而只为换来这座城市每个人还能多微笑一会。长安的日出多美啊,可是更美的,还是那些长安人们闪耀着的灵魂,这座城市每一根燃起的火烛,都是他们在燃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