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與右相是兩個幫派,因為聖人想要右相代政,引起了兩人的紛争。

右相雖是一個反面人物,隻想着自己如何往上爬,不顧惜百姓性命,但是作為宰相,作為一個領導,他确實是有頭腦,有智慧的。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思維邏輯缜密

①在李必用了張小敬這樣一個死囚出來辦事時,右相第一時間就嗅到了不尋常的味道,派人調查了張小敬,底細一清二楚。

接着就知道了張小敬給狼衛畫了右相府的地圖,手下人都勸他趕緊離開右相府時,他卻一再執意要留守在這。

大家都以為張小敬畫右相府圖,那狼衛想炸的是右相府,其實張小敬畫這個圖,應該是想把右相拉入這場除狼衛的紛争,讓右相有了危機感,那他就會派人調查狼衛及之後的伏火雷,這才是張小敬的真正目的。

右相對張小敬有所了解後,應該猜到,張小敬不會挾私報複,那畫的圖就不會是他右相府的,所以,他在右相府目前來看是最安全的。

由張小敬而又牽扯出了徐賓,進而又開始調查徐賓,開始留意他。

...

圖片發自簡書App

②在吉溫報告太子和郭立仕密會,郭立仕谏言聖人時,已為時過晚,最後時刻,右相隻用一招“換破損茶具”,就讓聖人對郭立仕失去信任,從而對太子也産生了懷疑。

右相應該是非常了解聖人的心思,知道聖人好疑,才會讓嚴太真換了破的茶具,聖人發現後,自然會問,那到時隻要有人提到郭立仕私藏了金器,聖人就會對他起疑心,不用再調查郭立仕,右相的目的就已達到。

③在吉溫向他彙報三輛馬車都已控制住,伏火雷都已爆炸時,本以為右相會高興,沒想到右相說:五十人,密謀了數月,臨到辦事了,隻有三輛大車,15桶伏火雷,他不相信。

确實,要毀長安,15桶也不夠,而真實數目是300桶。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一般人與右相的差距,右相确實有過人之處。

④右相讓人燒了那些拜貼有兩個用意:一是,他不能憑貼去判斷人,這些貼沒用。二是,這些有可能成為他拉攏群臣的罪證。

會籠絡人心

到了吃飯時間,右相還在和吉溫讨論徐賓,看着吉溫是餓得前胸貼後背了,不得已還把肉放進了袖子裡,之後還暗示右相要先吃飯,右相這麼聰明的人,顯然也明白了,臨走時,還讓人打包給吉溫路上吃。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雖然我耽誤你吃飯了,可教會了你怎樣識人,吉溫應該是感激右相的,畢竟又學到了一招。知道你餓極了,還讓人給你打包,說明我關心你,吉溫更是感謝右相了。

如果說以上兩點作為領導者,做到不難,那下面這一點,能做到的就有數了。

就是如何判斷人?

右相在知道了張小敬這個人物時,他沒有問吉溫或其他人,對張小敬是什麼印象,而是讓吉溫去調查張小敬的底細。

發現徐賓是個人物時,吉溫向他彙報的是他所知道的徐賓,或者說是大衆眼裡的徐賓:為人酸辱,不與世人結交,不問世情,隻一心研習數術。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事實上,我們知道徐賓有偉大抱負,他一心在造紙,造紙術的成功,對國家的貢獻有多大,我們也都知道,但是徐賓的這一面其它人都不知道。

右相不相信吉溫說這些,他的理由也是對的:一個被口口相傳的功績、言論,世人的評論,就是這個人的本來面目嗎?後世之人揣測出來的傳記、史料,繪像者憑空繪出的畫像,就能還原這個人的本來面目嗎?隻不過是看故事的人怎麼看,寫故事的人怎麼寫罷了。寫出來的詩文,隻是一時感觸罷了,憑隻言片語,碎磚爛瓦,就能揣測出這個人做事的動機和原由嗎?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右相還特地舉了個例子:在知道他要代政後,很多人都送來了拜貼,這些人知道他有權了,想着拉拉關系,以後能提拔下。可是他能從這些東西上判定誰能用,誰不堪用嗎?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右相認為徐賓作為一個八品官員,還能留在這個位子上,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我們知道,在李必暫停了徐賓的職務後,其它人調查都跟不上了,可見靖安司離了李必,還真不太行。

發現報關單據有問題,從而找到了内奸,也是徐賓的功勞。

單從這一方面來說,徐賓的位子還真不能動,暫且不說,徐賓到底是誰的人了。

那該怎麼判斷一個人?右相說:關系,看這人從前得誰重用,與誰為敵。确實,物以類聚,因為人以群分,這是一個領導者識人的真正依據,而僅憑他人之言,很難全面了解一個人,畢竟每個人都帶着自己的情緒,感情在裡面。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