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獻給父親,送給孩子。

父親馬皓文是一名建築師,工作認真負責,但是卻蒙受不白之冤,最後锒铛入獄。獄中的馬皓文心系兒子,暢想兒子馬飛的各種幸福生活,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兒子因為父親的遭遇,備受欺淩。母親改嫁,馬飛跟着母親和另一個“父親”生活,這位“父親”很愛顯擺,有點形式大男子主義(其實有點慫),不過到了後期,這位“父親”的角色一下子就活了,他對馬飛說,馬飛,你不要怕,雖然你别的沒有,但就是爸爸多。好笑之餘還有絲絲感動。

手電筒

...

獄中的馬皓文告訴馬飛自己會坐宇宙飛船回家,馬飛遲遲等不到父親的歸來,害怕父親晚上找不到回家的路,就用手電筒為父親點亮歸途。長大後的馬飛成為宇航員,在太空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不幸失聯,父親夜不能寐,同樣用手電筒照亮兒子回家的路。

手電筒的微光撕不開茫茫夜幕,但卻能點亮心尖的希望。“信仰”總是會在生活中被提及,以前不懂,信仰是何物,以為就是宗教而已,如今,我似乎有所感悟,信仰不一定是指宗教,信仰是心靈的依靠,不管遇到什麼境地,心有所依,身必強大。馬飛和馬皓文的信仰是親情,是愛,所以馬皓文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會失去力量,同樣,在太空中的馬飛也不會放棄,父親對他這麼多年的愛和教育就是他力量之源。當年父親暴雨中的啟迪與鼓勵是馬飛的闖關咒語,每當人生遇險就會在耳畔響起。

兵乓球

...

馬皓文因為相關部門不作為,洗不掉自己身上的冤屈,第一次對馬飛發火,第一次提及成績與争氣,父子倆第一次矛盾随即展開。馬飛覺得以前懂他、不逼他的父親不見了,獨自在樹上生悶氣。父親做了這個小玩意兒給馬飛道歉,父親作為長輩,道歉好像在生活中不常見,但是馬皓文願意把自己放到和兒子一樣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這個是很重要的。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其實隻是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不同,導緻彼此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做孩子的,沒有辦法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沒有做父母的經驗,但是父母不一樣,他們曾經也是孩子,父母是否願意蹲下來,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更容易走近他們的世界,父母會發現,原來孩子這樣做的真正原因其實很簡單。

馬飛打動我的是對父親的态度,雖然當初父親騙了他,即使多年未見,盡管周圍人對父親充滿诟病,對自己充滿偏見,但是馬飛并沒有覺得丢人,他的心中對父親還是滿滿的愛。馬飛長大後第一次見父親,是自己被抓典型批評的時候,馬飛隻覺得自己丢人,他想過千萬種見父親的方法,但是沒想到偏偏是這種,一時的無可奈何,讓他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父親。反問自己,在馬飛那樣的年紀,我可能沒有勇氣,即使知道父親被冤枉,我也沒有勇氣,我害怕大家的眼神,害怕大家的指指點點,我不會想承認,自己的父親曾經坐過牢。

...

馬飛成為宇航員後,終于有機會上太空,恰時馬皓文蒙冤一案有了進展,但是組織上考慮到馬飛日後會成為焦點,父親事情的關注度也會高,不僅對父親不利,對馬飛個人也不利,所以馬飛希望父親能夠放棄翻案。馬皓文認為自己會成為兒子璀璨人生的污點,覺得自己成為兒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所以比較氣憤,覺得自己的教育是失敗的。雖然電影中對于這段的交代,會讓觀衆更偏向于馬飛認為父親會影響到自己的前途。但是我不這樣認為,馬飛從小就不認為父親這件事會對自己造成困擾,我認為他是擔心自己成為焦點後,關注父親的人也會增多,但是人們并不了解事情的全部,言語間的評價,勢必會對父親造成傷害。因此,馬飛認為隻要自己知道真相就可以了,沒必要把父親推到風口浪尖,然而就像父親說的,每個人都有一座自己的橋,對于父親來說,自己當時的事情是永遠的痛,不僅蒙受不白之冤,還讓兒子處處受人指點,所以他一定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堂堂正正地讓世人知道,不是自己做的。

每個人都有一座自己的橋,這座橋是内心的堅持,是自我的驕傲,是自己最後守護的東西,就像潘金蓮,她什麼都可以不要,但是也要守護自己的尊嚴。馬皓文除了兒子,這輩子還想拼命守護的就是還自己清白,當初的橋塌了,父親沒有塌,但是父親内心的橋壞了。我們自己的橋,終日風吹日曬,難免磕磕壞壞,沒關系,可以修,修不好,就重建。

第一次

...

父親是第一次做父親,兒子何嘗不是是第一次當兒子,父母想要做個好父母,孩子也想做個好孩子,互相陪伴、互相成長、互相成就。父親第一次做父親這樣的話語,在其他影視劇中也經常見到,比如《1988》中父親對德善的一段告白。第一次,是個很奇妙的限定,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無數第一次的冒險,身邊不乏各色人物的經驗,但是對自己而言,隻有經曆過,才會真正認識到原來長輩或者别人說的經驗是這個意思。第一次,就意味着可以出錯,可以修正,沒關系,大膽往前走,隻有哭過、失去過才知道笑與得到是多麼幸福,世界就是如此奇妙,沒有黑就沒有白,沒有美就沒有醜,沒有壞就沒有好。

《銀河補習班》是有溫度的,可以讓觀衆找到很多共鳴,隻要有所得,就是好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