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的價值觀念中,學習就是改變自身命運最大的可能。我們可能出身卑微,可能心懷夢想卻一事無成;我們可能仰望星空,追逐流星卻面臨現實;我們可能無力奔跑,可能總想放棄卻仍要奔跑……

...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所被灌輸的價值觀念就是不甘人後,要出人頭地,要做人中龍鳳,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在面臨殘酷現實下,都不得不向孩子一再強調的,即便有一些父母總是會和自己的孩子說:“孩子,學習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再這句話的後面總是會緊跟着另外一句話“但是不好好學習卻是萬萬不能的。”

很少會有父母會和自己的孩子直接說明你的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而鄧超的這部新作《銀河補習班》說要探讨的就是“孩子,你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學習?”

...

關于探讨教育的電影近些年幾乎可以說數不勝數、層出不窮,如果把《銀河補習班》與這些電影作比較的話,完全可以說是老生常談,沒有新意。

而且在探讨教育、成長和殘酷現實的電影題材上,顯然同屬亞洲文化圈的印度、韓國以及日本要比我們走的更長、更遠。《銀河補習班》過于激進的價值理念和主題思想放在現實來看,也過于超前。

...

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要實現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個性化教育,都能擁有一個像電影中那樣懂得包容、懂得學做一個父親的父親,在目前的我國顯然是不大可能的。

即便是放到許多年以後,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想要達到電影中的高度,也是近乎不可能實現的,放到世界其他國家,即便是歐美發達國家,教育也不可能完全實現個性自主,不重視卷面成績。

...

那麼問題來了,《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放在當下來看,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我看來,電影值得深思的是:孩子,你究竟為了什麼而學習?

在電影開場前半部分,當時隔七年,被關入監獄的建築工程師父親再度見到自己孩子時,曾經那個哭嚷不要離開父親的孩童已然變成了那個被學校教導主任拉到操場看台之上當衆羞辱并宣布開除的所謂“壞學生”。

他對未來充滿了迷茫,老師和母親一味地斥責,讓他喪失了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

當父親問他,你将來想要幹什麼的時候,孩子不假思索地把老師和母親老生常談的調子完完整整的又重複念了一遍給父親,“我想要考清華北大……”父親這時說的一句話成為後面一個多小時劇情所要尋找的,“考清華北大,考大學隻是你實現人生夢想的過程而絕非是目的,你真正的夢想是什麼?”孩子沉默不言,始終找不到答案。

...

影片中的這個孩子又何嘗不是那個在家長和老師督促下拼命學習卻不知自己人生理想的你我?

被強迫着拼命學習,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為了什麼而學習,就像影片中的一個場景幾個女學生為了知名影星張國榮的死而哭哭啼啼,卻不能夠傾注同樣的感情到學習之中,因為這時的她們在哀痛于一個生命停止前進腳步的同時,顯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要去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要去往何方?

...

影片另一個與教育緊密關聯的主題思考,是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寒窗苦讀十餘載,當作為人生第一次大考的高考結束,整棟教學樓所飄揚的不是對知識的向往,不是對未來學業深造的探讨,而是漫天飄零的書本與試卷碎片,這又何嘗不是教育的無奈與悲哀。

我國從建國之初,文盲率近乎三分之二到如今九年義務教育的完全普及,并進一步向更高層次的高等教育義務發展,這樣的巨大成就在作為世界人口占全世界第一的中國看來是十分不易,也是值得驕傲的。

但是在義務教育閃耀的光環之下,在高考嚴重升學壓力之下,是唯分數論和唯成績論的嚴重宣揚和無數學子缺失自身興趣,隻知拼命學習的畸形成長。

...

讓我們回到教育的源頭來看,無論是古希臘時期的亞裡士多德,還是春秋時期的孔子,他們所提倡的教育更加注重的不是對書面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對知識的運用。

老師對學生教育更多的是為了啟發學生去學習,去熱愛和尊重知識,并且通過教育來實現學生自身技能的提升,即所謂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而到了今天,一切卻反了過來,學校注重對學生的書面知識掌握,卻很少教導學生如何學以緻用,如何在學習中學會面對現實。

...

在電影中用兩個簡單而生動的事例,對如何教育,怎樣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曾經作為老教導主任掌上明珠和心中驕傲的養子,從小到大在身為老師的父親教育之下,努力學習成為了全省狀元,并且考上了一個好大學,同時也成為了父親心中的驕傲。

但是,在大學的一次考試中,他的成績十分不理想,為此他很想和父親好好談一談,卻被拒之門外,最終選擇了輕生,從此變成了一個瘋瘋癫癫的精神病人。

...

在父親馬皓文的堅持和鼓勵之下,兒子馬飛逐漸從一個不善于獨立思考、厭學逃課的孩子逐漸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小勇士。

而這樣的改變幫助他在百年不遇的洪災之中,在四面封閉、水位漸高的屋子裡用廢舊的門闆制出了木筏。更使得他在多年以後的太空之中面對着九死一生的險境依然能夠從容不迫地走出勇敢的一步,去拯救自己和他人。

...

雖然在電影上映之初就深受惡評與非議,但這依舊無法磨滅這部電影在現實探讨和成長主題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中國電影從世紀伊始的幾部充滿中國特色,展現“中國意境”的電影在西方深受贊譽和好評之後,就始終沒有找到正确的突破和發展方向。

直到近幾年來,一批兼具現實主義和喜劇氛圍的新作品以及融合當下時代主題的誠意之作誕生,才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電影逐漸擺脫過去盲目跟風,失去獨有特色的電影制作尴尬時代。

...

去年的《我不是藥神》和今年的《流浪地球》更是分别在現實題材和科幻題材上邁出了中國電影的重要一步。

誠然,如果平心而論,這些作品與西方成熟的商業模式電影作品依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我們會看到這些新時代的電影作品身上的閃光之處和進步性是十年以前的中國電影作品所無法企及的。

...

我很能理解人們對《銀河補習班》的評價,諸如什麼用力過猛、過分煽情、主題混淆、台詞冷場以及故事的老生常談。

這些問題在電影中确實存在,也确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電影降低了其本身所想要探讨的現實問題,更像是一出荒誕不經的喜劇寓言。而電影本身在人物塑造上的硬傷也确實造成了電影劇情銜接上的弊病,這一點上最明顯應該是對爸爸馬皓文這個人物的描摹。

...

電影中,父親馬皓文一入場就自帶“洗腦魔性”,如果隻是在小部分的劇情中出現這一點倒也無傷大雅,但是壞就壞在電影為了過分表現鄧超所飾演的人物主角光環,居然避重就輕地用了較大的篇幅多次讓鄧超口若懸河地像一個教育改革家般的發言。

這就把電影本來想要探讨的成長和教育主題變成了對英雄父親的塑造。

...

其次電影雖然在時代背景上雖然做了較大的功課,但是在故事情節上卻并沒有達到同樣的精雕細琢,像什麼兒子不做作業看看課本最後考個年級前十,期末考試前能不管不顧跑去看航展在現實情況中,估計再開明的父母也幹不出這種事情。

...

老師與學校本應該是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部電影中卻完完全全成為了經典二元對立模式中的反派角色。

以閻主任為首的傳統理念捍衛者加上手下爪牙般的保安,密閉枯燥的學校環境,這哪是什麼學校啊!分明是電影中的另外一個監獄。

...

除此之外,電影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在這裡就不一一累述了。

相比印度這些年拍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嗝嗝老師》等等,擺在眼前的這部《銀河補習班》在無數問題的累積之下,确是顯得黯然失色。但是電影相較于這些電影也并非毫無可取之處,多一絲包容,就能多看到一些電影身上的閃光點。

...

電影雖然對教育主題本身的表達與刻畫效果顯得很雞肋,但是在馬皓文人生遭遇和父子最後和好如初這條故事支線上的情節刻畫卻尤為生動。

作為橋梁總工程師的馬皓文親眼目睹了大橋的坍塌,明知其中并不是自己的過錯,卻替整個設計院的人背了黑鍋,最後锒铛入獄、遭遇離婚,并與親愛的兒子分離。

...

最後出獄後,他遭遇的卻是昔日同事的冷眼旁觀、侮辱诽謗,辛辛苦苦的去準備申訴,去找法院,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推三阻四。這樣的情節在現實之中,也常常可以聽聞,它把人情世故、辛酸苦辣的人生經曆以及小人物間的勾心鬥角表現的淋漓盡緻。

...

在這條故事線上堪稱神來之筆的,莫過于當兩鬓斑白的馬皓文在案件終于柳暗花明的時候,興緻沖沖的來航天基地準備親口告知兒子馬飛這個好消息,卻被馬飛勸住放棄申訴。

因為馬飛的領導和他講,如果一旦入選航天員之列,那麼他過往的出身經曆等等都會被挖出,而父親馬皓文的執意申訴很明顯将會成為他人生前途的“阻礙”。馬皓文這時說的幾句話,成為了這部電影最令人動情的地方。

馬皓文說,“多麼可笑啊,我原以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現在才發現,我的教育是失敗的……”

...

一條原本并不是電影重點的故事線,在這一刻成為了電影最具現實的情節點,因為它不僅僅隻是在探讨教育,探讨成長,更重要的是它在向觀衆們發問:一個一生都背負着污點難以向前的小人物,他的利益與名譽和兒子的遠大前程究竟哪一個更重要?

在身為父親的馬皓文看來,他的一生大半時間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兒子馬飛,而最後卻無法在象征着自身名譽的案件申訴中獲得馬飛的支持與理解。

...

他一直在教導自己的兒子成長為一個有所擔當的人,卻最終發現兒子成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一個情節如果往深層次進行思考會發現其中蘊含着很多深入人心的現實問題探讨。

...

不管怎麼說,《銀河補習班》作為這兩個月國産片的一部飽含野心的作品,雖然可能最後不能夠取得與去年同時段上映的《我不是藥神》同樣的票房與口碑,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它依舊不失為國産片的一次進步與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