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部入門級懸疑片。

大部分的線索和暗示都相對比較容易發現,希區柯克的電影迷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找到真兇。

但這并不意味着電影沒有看頭了,畢竟兩大男神的同台飙戲,還是頭一次。

休·傑克曼,永遠的金剛狼。

...

傑克·吉倫哈爾,屢出口碑佳作,沒忍住入坑漫威電影宇宙的“神秘客”。

...

外加一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維奧拉·戴維斯。她與在《鋼鐵俠》中飾演“戰争機器”羅迪上校,片酬一度要比小羅伯特·唐尼還高的泰倫斯·霍華德演一對夫妻。

...

導演和攝影師的組合還要是《銀翼殺手2049》的丹尼斯·維倫紐瓦、羅傑·狄金斯組合。

...

擁有如此主創陣容的《囚徒》,光是實力派的表演,和精美的畫面,都足以值回兩個半鐘的時間。

更何況影片有着兩種觀影方向。

...

一種是當懸疑探案片來看,跟随角色去找尋真相。

故事有點像是美國版的《親愛的》,也是關于拐賣兒童。

休·傑克曼飾演的凱勒和妻子帶着孩子們去到鄰居富蘭克林家度過感恩節,本來是開心熱鬧的,怎料兩家人的小女兒突然離奇失蹤。

...

傑克·吉倫哈爾飾演的警察洛基負責這起兒童失蹤案的偵查,根據凱勒提供的嫌疑犯車輛信息,他很快鎖定了犯罪嫌疑人艾利克斯。

不過由于證據不足,智商隻有10歲的艾利克斯無法被認定為是抓走小女孩的元兇。

凱勒的尋女之路注定不會平坦。

...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的叙事節奏一如既往地慢條斯理,劇本沒有故弄玄虛,規整地按正常的時間線走,細節被有序地展開。

鏡頭幾乎是全程跟随着凱勒和洛基,兩人分别用自己的方式找尋真相。雖然電影的關鍵詞之一是“迷宮”,但他們所找到的線索都是有效的,沒有其他多餘的信息幹擾主線劇情。所以劇情脈絡簡單易懂,很适合懸疑片經驗不多的觀衆循循漸進,享受到探案的樂趣。

...

一個接一個的懸念放大着觀衆想要得知真相的欲望。

兩個小女孩是怎麼失蹤的?

是誰拐走了她們,拐到了哪裡?

艾利克斯,神父家的命案,和失蹤案有着什麼聯系?

提前洞悉一切,可以有小小的成就感;完全沒猜出來的,高潮部分的反轉可以帶來爽感。

可以說,《囚徒》代表了高品質懸疑片的最低門檻。

...

對于懸疑片經驗豐富的觀衆來說,這種明目張膽擺出有效線索的做法顯得有些無趣。

比如“迷宮”就是一個能把所有疑點連接起來的關鍵。隻要能發現神父家地窖的那個小小的迷宮圖案,其實就能隐約地摸到真相了。

...

還好《囚徒》還有另外一種觀影方向,不必特地去留意細節線索,就當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來看。

每一個角色都有着難以沖破的困境,對真相感到好奇的同時,觀衆應該會對劇中人物的遭遇感到同情,并希望矛盾沖突能得到解決。

迫切想要找回女兒的凱勒,在得知警方要釋放嫌疑犯艾利克斯的時候,很快就失去了理智。

失去兒女的父母,大半都會失去理智。

擺在凱勒面前的唯一突破口,是艾利克斯。他不可能放棄這個唯一的希望,不過在警察的常規手段都沒有辦法的時候,他還能怎麼辦呢?

人在不得已的時候,就忍不住要通過打破法律和道德底線的手段,來實現目标訴求。

...

在電影開頭,基督教的祈禱文台詞,以及車上的十字架,透露了凱勒的宗教信仰。

有信仰是好事。

然而在特定的環境下,凱勒的信仰卻阻礙着他往那唯一的突破口前進。

要麼違背信仰教條,打破道德底線,要麼就幹等着,眼睜睜地看着一家人備受煎熬。

這樣的兩難抉擇,就算凱勒變成金剛狼也沒有用。

...

凱勒妻子格蕾絲的台詞透露出洛基是一個從未失手的警察,這意味着洛基無形之中背負着壓力。

如果他不能偵破案子,他的百分百偵破率将會被打破。

...

所以無論是從私人,還是同情他人的角度,他都有着強烈想要破案的欲望。

但是當好不容易找到的線索一個接一個斷掉的時候,他也像凱勒一樣陷入到了困局當中。

阻礙他的,是警局已經被僵化的辦案思想。

上司為了隻懂按規矩辦事,否則媒體就會找他麻煩。

同僚隻想着找個理由盡快結案,對找到孩子的目标根本不抱希望。

本來洛基一開始是和凱勒一個冷靜一個沖動,兩個角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傑克·吉倫哈爾和休·傑克曼一個隐忍一個暴怒的對戲,看得甚是過瘾。

但在遲遲未能實現目标的時候,洛基同樣是難以抑制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要采用非常規的暴力手段。

果然人性都是共通的。

...

中文片名“囚徒”表面上指代艾利克斯,他在片中的大半時間都被囚禁了起來。

凱勒和洛基還有機會主動出擊,而他卻完全失去了突破困局的主動權,隻能無奈地掙紮,等待外界的救援。

他的悲劇性在于,明明他是受害者,卻被認為是加害者。

罪與惡所帶來的悲劇,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殘酷體現。

...

和懸疑的部分一樣,《囚徒》的主題隐喻也十分顯而易見。

這也是電影未能更上一層樓,隻能在奧斯卡提名最佳攝影一個獎項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部電影在開頭引用了經典名句,那十有八九是和主題有關的。

《蝴蝶效應》引用了混沌理論;

《大空頭》引用了馬克·吐溫的名言;

《囚徒》則引用了衆所周知的聖經。

“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

基督教徒每周都要進行禮拜,目的是為了向上帝認罪。他們認為,不管人犯了多重的罪,多少次的罪,隻要能夠肯承認錯誤,上帝都會赦免罪行。

上帝這是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他都能寬恕你的罪,你又為什麼不能寬恕别人呢?

基督的宗教信仰要求着信徒們要懂得寬恕,否則,就有可能陷入“試探的險惡”之中。

“試探”就是引誘人犯罪,這不是上帝的旨意,而是來自聖經裡的大反派撒旦。

撒旦的化身是蛇,人販子喜歡養蛇,明示着他們就是撒旦的化身。

他們的所作所為,引誘着人們犯罪。

...

凱勒和洛基,就是在人販子的“試探”之下,一步一步被逼出了人性的惡。

上帝說的沒錯,假如他們能夠寬恕人販子,他們就不會陷入到罪惡當中。

然而,他們能嗎?

洛基是警察,逮捕犯罪分子是他的職責,更何況是泯滅人性的人販子?選擇赦免,就等于違背了他的職業道德。

凱勒是父親,他失去了女兒,承受着骨肉分離之痛,他更加不可能會原諒人販子的所作所為。如果原諒了,并不能說明他是聖人,隻能說明這戲太假了。

是常人都不能寬恕。

上帝卻要求人要寬恕。

《囚徒》提出了一個難以言喻的矛盾,算是對在西方泛濫的宗教信仰提出了質疑。

能成為聖人的人,是極小部分的。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像聖人一樣,是不現實的。

...

當人性與道德信仰相矛盾的時候,人就會陷入一種“囚徒困境”。

親情是人性的重要體現,要失去兒女的父母寬恕人販子,就無異于背棄了親情,背棄了人性。

凱勒是一個基督教徒,他的信仰要求他寬恕。

選擇寬恕,他要受到人性的譴責;

選擇不寬恕,他要受到道德的譴責。

困局無法打破,他的精神受到了囚禁。

在他懇求上帝饒恕他因尋女心切而犯下的罪過之時,鏡頭巧妙地把四周的牆壁也拍了進來,這已經暗示了他自己就是一個“囚徒”。

靈魂層面上的囚徒。

...

最後,凱勒真的淪為了肉體層面上的囚徒。這是劇本再明顯不過的提示了。

其實結局完全可以采用開放式,具體的做法可以是,等黑屏之後,再讓哨聲出來,不讓觀衆知道洛基到底有沒有聽到。

也許導演覺得觀衆能從故事中獲得什麼感悟和啟發,比不必要的懸念性和話題性更加重要,所以還是選擇了完整地呈現出故事。

最後的哨子聲是囚徒的呼救。當自己無法沖破牢籠的時候,有人能聽到自己的求救聲,大概這就是最好的安慰了。

...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準備。”

我們都不能失去人性,人性中的美好令到這個世界充滿希望。

但是撒旦始終會在人間作惡,誘惑我們走向仇恨的深淵。

于是我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與邪惡進行殊死一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