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它是一個特寫,不過碰巧的是這樣的特寫無意成為了一首宏大的史詩。

...

《金剛川》照片,定格壯烈


      《金剛川》就是在志願軍遺骸榮歸故裡的這樣的大背景下産生。其實還有新冠肺炎防疫,美國不斷打壓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騷擾我國邊境的這樣一個背景下誕生的。

        “國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戰争誰都不想,誰都無法避開,雖然明明知道它會帶來傷害。進而言之,它是國與國之間為了民族及利益或被某種階級和集團裹挾民族利益和國家命運而進行的一場博弈和豪賭。當然看是代表誰的,結果由誰來分享或承擔而已。

        影片罕見的是能用比較客觀的角度陳述了當時為敵方的主觀感受,人物的悲喜也能大度地展現了出來。這無疑是中國影片的一個進步,證明了中國的電影藝術在一定程度是沖破意識形态的,也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故事的。

        金剛川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主要故事是一座不斷被敵方炸掉的橋梁,卻不斷被修好,甚至出現人橋,讓大軍得以順利沖過的故事。

      一個本來是看似扁平化的畫面,被不同角度的叙述變得立體生動化了。和《恐怖遊輪》的叙述方法有點相似,好像無論怎樣都走不出被炸于疲于轟炸的局面,但偏偏被意志取勝的一方沖破了局面,令敵方由輕示到膽寒以至欽佩。本來似乎是一個根本不用叙述的畫面,卻偏偏被這樣簡單反複的叙述,讓人不得不幾度潸然淚下。例如,某月某日某轟炸機轟炸,某月某月某時延時炸彈被啟動爆炸;而志願軍一方的反擊簡直不用叙述,隻用還剩多少枚高射炮彈來說明防空力量的寒酸和道不盡的唏噓。


      影片的高潮階段是由志願軍不怕犧牲,勇于和敵人抗争到最後一刻争取最後勝利的精神和意志推起。影片中吳京主演的發信号彈被炸得血肉橫飛掀起了一個小高潮,緊接張譯主演的主角在被炸段手臂和一隻腿的情況下,靠着頑強的意志力仍舊和迎面而來的敵機拼死互射,最終打下敵機,同時被更大的轟炸機投下的燃燒彈定格了。

        生命是美好的,無論是和女配角的無線電互通被回的那一句“我們前線再見”,還是修橋連長垂涎于老關的煙絲,而最後老關犧牲,張排長将一盒煙絲送到的那一刻的哽咽;還是“如果你心疼我,請給我十發炮彈”,還是張排長感應到老關已死送别老關穿過玉米地和為和敵人拼盡最後一口氣用一根木棍和繃帶再一次穿過玉米地的特寫;或者甚至是敵方為了完成一次任務能順利回到基地的慶幸……這一切都擺脫不了人性,人性對幸福自由與和平生活的向往。然而,一旦人類這樣的人性被撕裂就不得不拼了命去用反人性的方式去抗争。從這一角度來講,影片同樣突出了人類向往和平與幸福的主題。

        與此同時,這部影片也試圖在講述中國人民為了幸福與和平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争,還有對向這樣的鬥争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志願軍的緻敬。片尾展示的送志願軍遺骸回祖國紀實片段也說明了這一點。再最後“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的和人的血肉搭建的浮橋(即使被水淹沒也不能撼動,敢于犧牲)形成了鮮明的照應,或進行了重新的形象而深刻的诠釋。

      當今社會,人們渴望幸福和平的人性基本不變,但人性極易變化乃至扭曲。中國的周邊的環境也不容太過盲目樂觀。讓人們知道和平幸福的代價以及人性的渴望與掙紮也許是一件好事。而此前拍趙奕歡系列的管虎轉向了比較迎合這一命題的要求。無論是從政治考量,還是人性,還是價值觀,乃至信仰的清正來講,都是不錯的選擇。也許這是一個導遊走向成熟的标志,和他的《八佰》一樣,都可能是在探索一種沉重又符合主流價值觀,又兼具人性和生活化的命題。而這無疑是需要做前期的許多準備的,包括演員自身也如此。

      片中鄧超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但他的江西方言出演和特别是犧牲修橋的那段話,個人感覺不太嚴肅。也許在沉重中能有幽默,作品才不失彈性和空間;但拙見以為,能否在幽默中凸顯沉重,沉重中能用幽默客觀地叙述,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标尺。而可能鄧超此前出演的喜劇比較多,此處的幽默卻很難讓人和沉重挂鈎。導演此處當用人可能未免失當,還不如用黃渤。黃渤的幽默是撕裂人性給你看。我想此刻的修橋,也應當展現這些東西。

      當然,多角度的叙述和宏大主題已經是對一個青年導演比較大的考驗了,況且影片中的一幀又一幀讓人震撼的畫面,無疑是細膩的,總體來說算是不錯的特寫。讓人震撼,感慨和唏噓的電影不多,此片算是其中之一。

      金剛川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也許從此被人記住,讓人不斷去憑吊。和煦的陽光照在金剛川現代化的橋梁之上,但願它也能照耀到人們的和平和幸福裡,并且也讓人銘記它曾經曆過的風雨和黑暗與絕望,以及故事裡的人怎樣僅僅憑着意志去沖破黑暗與絕望,再赢得一個“上甘嶺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