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故事很簡單,真的很簡單,就是修橋~過橋~炸橋~修橋~過橋。

抱着再次體驗《八佰》熱血澎湃感覺的人,帶着激動心情去觀影的人,可能都要失望了,電影有熱血澎湃的鏡頭,但是,再讓人有感覺的情節,在一部電影裡,觀看三遍,相信心也平靜了。

導演試圖從不同的視角,來對故事進行表現,同一事件,同一時間,在不同的人眼中,如果能看到不同的東西,可以深入挖掘事件的内涵,提現人們的精神世界,導演的想法很好。但是,剪輯功力的欠缺,多個鏡頭的反複應用,會讓人疲勞,難免有偷工減料的嫌疑。

電影劇情是硬傷,導演将同一件事情講了三遍,結局沒有轉折,沒有懸念,沒有驚喜,用動畫代替表演,強行用把中國人民在戰争中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的精神提高到某個高度,讓人感覺前面的鋪墊缺錢了一絲味道。

三個故事沒有試圖均衡不同人物的作用,導演表達的主題既明顯,又有混亂,尤其是第二部分,通過美國兵的視角來表現,最可笑的事情,就是這個飛行員最終被擊落了,那你憑什麼說他當時的想法是這樣的?相反是不是這個美國飛行員,為了給隊友報仇,一次又一次來炸橋,甚至不惜違反命令,怎麼看都是美國大片,美式英雄主義。這種表現形式,結果就是難以彌補劇情本身的單薄。

個人最喜歡第三段的故事,也就是吳京和張譯演的高炮手,刻畫的不多,人物背景通過談話能猜出來,戰友情,不怕死的精神都演出來了,尤其是和飛機對戰,真的有打出火來的感覺,為了保證部隊過橋,豁出去了,準備拼命了。個人認為這是電影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能夠和《八佰》相比的段落,生與死的抉擇,一往無悔,幹就完了。

如果說推不推薦看,還是建議大家去影院看一看,抗美援朝對中國意義重大,戰争的殘酷無處不在,不僅僅是兩軍對壘,每次的勝利都是血與肉,我們可以遠離戰争,可以不知道硝煙彌漫的味道,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軍人的精神,更不能忘記中國人的精神。

多給電影本身一點包容,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導演,更多的演員,拍出更高的片子,讓我們重溫曆史,銘記曆史,尊重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