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明玉或樊勝美将來當了母親,會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

《都挺好》在熱議中劇終,但電視版和原著的結局不同,可能是電視觀衆習慣于美好大團圓,所以特意修改為老二浪子回頭知錯悔改,作妖老爸患阿茨海默還惦記給明玉買習題,而一輩子被輕視被利用被否定和攻擊的明玉反而辭職回家伺候父親養老。用明玉的善良、勤奮、正直、艱辛、眼淚、委屈滋養了這沒良心沒擔當的一家子老老少少。

很多人為明玉不平,也有很多人覺得她和樊勝美的區别就是差錢不差錢。錢隻是最後的表象,表象之下是他們對原生家庭的不同處置方式,顯然明玉更堅強獨立,樊勝美早期隻有逆來順受,直到後來才在一衆朋友支持下有點小小的自我堅持,劃清邊界。

被愛綁架,被孝道綁架,在夾縫中煎熬的不止一個蘇明玉一個樊勝美,蘇明玉是少數奮鬥成功的美少女戰士,大部分是樊勝美這樣強大不足心軟有餘的傳統觀念束縛下的女子。有一天蘇明玉或樊勝美當了母親,他們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人會覺得他們一定對孩子公平,耐心,兒女一視同仁,但在現實裡也存在很多相反的情況,那就是從一個痛苦模式的原生家庭的成員長大後複制了曾經的家庭模式給下一代。

...

前幾天我發了一條消息在頭條,三十萬閱讀,廣泛的讨論,每一條留言我都仔細看過,幾乎異口同聲反對重男輕女:

“一線城市知識分子老年夫婦有一兒一女都已長大,他們給兒子買了一套房,女兒結婚後自己買了房。現在老人要立遺囑,把自己住的樓房留給兒子,即将拆遷的平房院子留給兒子,但萬一拆遷不管兩套還是八套給女兒一套,其餘都給兒子。養老歸女兒。也就是說,萬一不拆遷,女兒啥也沒有。拆遷,得一套房。女兒說,你們一毛錢财産沒有,我照樣管你們,但是你們有的話我要一半,我也一樣管你們。你們覺得虧,沒問題,都給兒子我可以不要,我還管你們,你們自己看着辦。”

但是我沒有說明的是,其實文中重男輕女的母親本身就是從重男輕女家庭走出的,童年時家裡姐妹多,隻有一個弟弟,那時候鐵飯碗是可以接班的,唯一的接班機會給了弟弟,家裡的房子給了弟弟,拆遷幾百萬幾套房子都給了弟弟,女孩們得到的是吃不飽穿不暖不讓上學,三十晚上不讓吃飽還挨打,鼻梁骨被打斷。可是這位母親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之後,卻完全沿襲了自己原生家庭裡重男輕女的那一套,且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

看過《都挺好》和《歡樂頌》,我們當然願意相信蘇明玉和樊勝美将來會公平對待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兒,但也依然有很多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沿襲曾經的原生家庭錯誤的教養模式,包括且不限于重男輕女,也包括家庭暴力、與子女間溝通很少隻管提供生存條件就以為盡到了責任。

例如前些天十二歲少年弑母案,家庭與孩子缺乏語言溝通和情感溝通,隻管給飯吃給衣服穿,餓不死凍不死就算完,孩子跟爺爺一起生活,也沒有什麼共同語言,母親與孩子感情疏離太久,又突然拿出家長權威高壓管理激起逆反,這樣的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并沒有與家長建立起健康溫暖的親情關系,案件背後有很多值得深層次思考的原因。

比如《心靈捕手》裡的心理學教授和天才少年,他們都是童年受到過父親毒打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以至于天才少年玩世不恭,也沖動暴躁,内心又極度缺乏安全感。而教授主攻心理學,又何嘗不是花掉大半生的時間在自我療愈。

...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的家庭),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是生命的延續,但孩子也是有獨立人格獨立使命的,現在很多家庭都隻要一兩個孩子,孩子的教育養育問題是父母關注的重點,當然也關系到家庭幸福質量。不管我們自己曾成長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今天我們已經有能力為下一代構築屬于他們的原生家庭了,你,我,明玉或勝美,我們也需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關注和引導,讓下一代孩子們成長在一個積極健康的原生家庭之中,這樣才意味着,我們沒有白經曆曾經的那些不快,沒有白看這些精彩的劇集和電影。

教養孩子要尊重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規律。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的身心發育也呈階段性變化,拔苗助長違反自然規律,也剝奪了孩子本該享有的自由歡樂。

美國精神分析理論家将人格發展八個階段的發展任務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質歸納為:

...

可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身心發育水平,所以心理發展、道德認知、人格品質都有不同的側重,家長不能忽略發展規律而一意孤行,把自己認為“好”的一切強加給孩子,比如什麼三歲能認一千個字,五歲能背一百首詩,昙花一現的“表演”未必有好的長遠效果,隻是滿足了家長之間的攀比虛榮,犧牲的是孩子的健康快樂。

孩子是愛果實,,不是捆綁伴侶的工具,不是達到某些目的的手段,不是為養老而生育的童工,也不是投資的期貨。孩子是貝殼裡的珍珠,父母所締造的原生家庭就是那兩扇堅固的粗糙的貝殼,給孩子愛和保護,溫暖和支持,給孩子遮擋風雨,呵護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愛孩子,就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無條件的接受孩子,這樣孩子才有滿滿的安全感,會更有勇氣面對外面的世界。當然,對孩子客觀存在的問題,也要教育引導,前提是注意方式方法,尊重發展心理學的規律。

...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伴侶要保持态度一緻,平等、寬容、積極,不苛求不強迫,尊重,信任,鼓勵。同時,很多夫妻都隻生育一個孩子,本身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也需要共同學習,不能盲目的憑感覺,憑想當然。不要拔苗助長,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粗暴,不要打罵羞辱,不要懲罰,也不要冷戰。

教育孩子不是一方的事,需要雙方共同完成,缺少了任何一片貝殼都是缺憾,更不能直接把丢給老人,造成心理陰影和難以彌補的心理缺憾。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是尤其重要的家庭幸福要素。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做父母之前我們也做過孩子。起碼的共識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要有起碼的尊重和平等,要有溫情和愛,要反對家庭暴力,無論是伴侶之間還是大人對孩子,包括暴力和冷暴力。願你我依然記得,自己曾經在童年時的心願,願那些曾經的委屈和眼淚不再傳遞給下一代,願更多的孩子成長在積極健康幸福快樂的家庭中。

(本文已開通原創保護,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咨詢/合作/約稿請私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