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拍攝于上個世紀末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影片改編自我國湖南著名作家彭見明的獲獎同名小說《那山那人那狗》,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

豆瓣上隻有不到七萬人評分,但卻有着8.5的高分,這是一部容易被忽視的優秀影片。他用最簡單,最樸素的拍攝手法為我們描摹父子之間那一份含蓄而内斂的情感,除了描摹父子間的互相理解的細膩之外,更為出色的是,在細節處刻畫出了人們堅守在心底的信念與牽挂。

而說到這部電影就不得不提一下這位優秀且低調的導演霍建起

...

1982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畢業的霍建起,到北京電影制片廠做了十多年的電影美工。在擔任美工期間,慢慢萌生了自己拍攝電影的想法,并在妻子蘇小衛的支持和鼓勵下,正式走上了自己的導演之路。由于入行較晚,他常笑稱自己是“第五代半”導演,也有人稱他是“‘最老’的新生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其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由于少年時代就被卷入了社會大動蕩的漩渦中,在接受專業培訓之後,他們在選材、叙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異。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榈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值得一提的是,霍建起與張藝謀、陳凱歌都是同屆校友。

霍建起的執導風格傾向于抒情叙事,是國内優秀的文藝類型片導演。他的性格沉穩,冷靜,既不故作深沉也不咋咋呼呼,這份沉穩與底蘊在這部經典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表現得淋漓盡緻。

然而這部影片于1999年拍攝完畢後,擁有該片發行權的紫禁城三聯公司一部拷貝也沒賣出去(一說為隻賣出一個拷貝)。該片出品後就被賣給了央視電影頻道,在院線無人問津。在國内表現平平,但是在該片在日本大受歡迎。

2001年4月7日,《那山那人那狗》正式在岩波影院上映。它的上映方式跟主流電影鋪天蓋地的全面上映完全不同,它采用的是細水長流式:在半年時間内,該片被安排在岩波影院的一間100多個座位的小廳中循環放映。由于反響熱烈,除了東京的岩波影院外,從同年五六月份開始,大阪、神戶、京都都開始放映這部影片,不少邊遠地區還要求加映。中國影院于2001年11月5日重新放映該片。

這部影片也是獲獎無數

...

為什麼說他容易被忽視呢,因為你看到故事的開頭,或許就能猜到結局。

但這确是一部值得你靜下心來欣賞的優秀影片。

...

時長93分鐘的電影,你會看到如電影名字一般的;一座座青翠雲霧缭繞的山,一群質樸幹淨的人,還有那一條忠實貼心的狗。影片中;清晨泥濘的小路,屋子上袅袅升起的炊煙,被露水洗淨的石頭,沒有工業化的侵蝕,遠離城市的喧嚣,就像一片世外桃源。

影片的拍攝地——湘西,離我家鄉很近,常看到這樣景色的我倍感親切

...

父親是一名老郵差,年邁的他要退休了,高考失利的兒子回到家中,接手父親的工作。第一次走陌生的郵路,父親決定與他一同走一次,通過這一路上經曆的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影片慢慢的向你訴說着他們之間的過往,展示着這對父子之間情感的微妙變化,也刻畫出了山裡的人們堅守在心底的信念與牽挂.........

影片在這方面的刻畫上顯得尤為自然和細膩。

微微的“嫉妒”

清晨,兒子第一次踏上郵差的旅程,可是那條常年跟着父親的狗“老二”卻不願意跟着他,兒子的眼中滿是無奈和微微的嫉妒,他嫉妒“老二”隻和父親友好,隻得說了句“不去算了,沒你我還省心”

...

而父親卻是微微的“妒忌”兒子對母親的那一份熱情,走之前,母親遠遠的告别,兒子也是回應着“媽,你回去吧”。父親隻是笑着說了一句“媽 ,媽,的, 叫的親。”

在清晨的一片的安靜中,他們出發了。

父親為了生計常年在外送信,與他交流的少,他們之間疏離和隔閡讓他甚至都很少叫他“爸”。更多的時間,他都是和母親呆在一塊兒。

就像是我們傳統的家庭一樣,父親常常扮演一個嚴厲,陌生的形象,你會很少和他交流,他似乎就是家中的一個權威,讓人心生畏懼。而母親更多的是慈祥,平易近人,更多的是駐足等待。她會很疼愛我們,自然我們也會更親近她。父親總是那個不容易被理解的人。

...

所以走在小路上,兒子總是顯得不怎麼自在,他很想讓他的父親回去,似乎他們之間就像有着一個代溝。

慢慢地理解

信送到第一個村子,他想着他們的到來會引起人們的轟動吧,但是諾大的一個村委會卻沒有一個人來,“......好像我們來也行,不來也行”他有些失落。

...

在父親與“秘書”的交談中,他開始慢慢了解到父親這些年來的辛苦,堅守這份鄉郵員的工作,父親付出了太多。出村的時候,村裡的人都來送他們,他顯得有些興奮。

但他知道這是來送别他父親的。

“........不過不能說我爸什麼也沒有得到,至少這些人會想念他的。”他的心裡想道

一封沒有文字的信,一份執着的堅守。

“五婆”是一位留守老人,供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後,兒子再也沒有回來,她哭瞎了雙眼。父親拿着那“一張沒有文字的,謊稱是她的兒子寄回來的信”,若有其事的念着,向她說着一個“善意的謊言”。望着這一張沒有文字的信,他有些不知所措。生澀的念着“.....特區的生活不錯,真應該接您出來....."

...

他有些不理解父親的做法,或許他又慢慢的懂了,他的父親是怎樣一個用心良苦的人。

就像他說“  山裡面都是大山,哪有什麼理想“的時候,父親回答他的那段話;

誰說沒有?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就什麼都有,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滋味兒。就像咱們跑的這條郵路,說苦是夠苦的,可幹的久了,記挂的人多了,就覺得有幹頭了。不沖别的,就沖眼前這些鄉親們,就值得了。

逐漸敞開心扉

...

一個美麗的侗族女孩讓他逐漸的開始多的交流,可能就是一見傾心吧。望着他和那位侗族女孩兒載歌載舞,父親不禁回憶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情,年輕的父親和母親的愛情實在可愛,那些用光影營造的唯美畫面,表現着怎樣的一種内斂和含蓄,像是有說不完的故事。父親那晚喝醉了...

第二天父親笑談着“侗族的姑娘性格烈..........每次看到他我就想到了你...”他也笑着。

“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

在途中,要經過一條必經的的河流,趟水過河的時,他說;“有我在,你就不用下水了”他背着父親,穩穩的走着。

父親在身後看着他,兒子已經長大了,這是父親最真實的感受,是啊,在兒子小時候,每次父親返家時,兒子總是躲在母親的後面,緊緊的拽住母親的衣角,後來啊,兒子也會在他返家時上來接過他的郵包。而現在,兒子已經可以背得動他了。父親在兒子的背上百感交集,不由得潸然淚下,臉上滿是淚痕。

...

兒子背着父親,他感覺父親還沒有郵包重,小時候他覺得父親是那麼的高大,而現在他的心裡隻想着小時候村裡老人說的話“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

...

他望見了父親流淚,但是又不想看到。岸邊烤幹衣服後他對父親說了一句“爸,該走了”簡單一個“爸”卻讓父親有些欣喜。

...

這一路走來,兒子看見了父親郵差路上的種種幸苦。也聽說了父親曾在攀爬陡峭的懸崖時摔倒,他滿是心疼。他也會在和父親睡覺時,把腳搭在他身上........

這一次旅程回到家時,在夕陽下,依舊是母親伫立守望的身影,這一幕影片隻用了幾個簡單的鏡頭,然而卻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時間總是過的很快,兒子一天天長大,她一天天的老去,改變的是她的容顔,不變的是她對這個家一直默默無聞的付出以及每日的等待。

...

影片的最後,父親注視着兒子獨自踏上旅程,他靜默着,他的眼中有着不舍,卻也将“老二”推向前去,他也很自豪,一種作為父親獨有的自豪。

...

或許,男人之間的情感表達就是那麼的含蓄,那麼的難以啟齒吧。

誠然,也希望你和那常常“不被理解的父親”更多的交流。

影片還通過母親說的那一段話,為我們解除一個困惑;“人為什麼要住在大山呢”

...

因為山裡人是神仙的後代。

山裡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這才舒服。再小的雨滴,也能夠彙聚入海,再弱小的花,也有迎風開放的可能,隻要我們心中有着堅持不放的信念,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從其獲得屬于自己的價值與滿足,這一生,才真正算得上值得。

圖片及部分資料均來自網絡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