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你會想成為末代皇帝溥儀嗎?

這個問題,在我看完《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之後,想了很久。
如果單說皇帝,那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想當的,因為作為九五之尊,皇帝不僅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取之不盡的榮華富貴,還有三宮六院無數的美女佳人環繞,單單這幾點就已經足夠吸引我們每個人側目。
但是,加上“末代”兩個字就不一樣了。
“末代皇帝”自古以來都為人所唾棄,被世人诟病,并最終成為後人戲劇裡肆意編排的醜角。比如,上吊自殺的崇祯朱由檢、被人毒死的唐哀帝李柷。
醜角,誰願意做呢?相比遺臭萬年,還是名垂青史來得更好一些吧!
可是,曆史不允許我們做選擇,溥儀也沒有機會做選擇。有人永遠成不了皇帝,有人卻不得不成為皇帝。
看電影時,彈幕裡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說溥儀生不逢時。确實,溥儀隻是一個普通人,隻是生在了不普通的帝王之家,還生在了一個特别的時代。
溥儀沒有攪動時局的能力,沒有隻手遮天的權力,更沒有一個普通人的自由,他被攪進那個朝遷市變、風雲開阖的時代浪潮中,卻身不由已地随波逐流。
他就像一座被前人踩踏地破敗不堪的木橋,笨拙地承載着過路行人的重量,最終卻不得不被時代年輪碾壓地粉身碎骨。
電影裡,讓我印象最深刻地就是門,一扇扇被人操控的門,還有站在門内外的溥儀,無能為力的樣子。
三歲時,他被慈禧欽點成為了皇帝,風風光光地走進了皇宮的大門,可是,那時候,他隻想待在母親身邊;
十幾歲時,受西洋老師莊士敦的熏陶,他開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年輕活力的他想見識一下不同于皇宮内的普羅民衆和百姓生活,可是,皇宮的大門緊掩着,他走不出去;
二十歲,漸漸習慣了宮廷生活,甚至不再想着出去,然而,北洋軍閥卻把他趕出了皇宮,他終于走出了那個大門,擡眼看見了駱駝和勞作的人們,但心裡卻滿是對紫禁城的不舍;
三十多歲了,聽說還可以做皇帝,他高高興興地走進了僞滿洲國的大門,卻發現這仍然是一扇被人操控的門,婉容的孩子被日本人處死了,婉容被人帶走,他想追出去,門卻無情地被日本人關上了;
六十歲,終于可以回家看看了,可是,他必須要買票,拿着票走進皇宮的大門,坐在自己曾經坐過的龍椅上,還是遭到了管理員小朋友的制止。
回顧溥儀的一生,他有過無憂無慮、奢華富貴的前半生,也有過可笑悲涼的後半生,但他整個人生都在被别人利用,被别人操控。
解放後,在監獄裡,他跟審問的人說:“我對你們來說,隻是個有用的人”,被利用、被操控這個他永遠躲不過的劫,已經成為了他骨子裡最可怕的習慣。太悲哀了!
後來,審問的人回複他說“做個有用的人有什麼不好嗎?”這裡的“有用”聽上去是被别人利用的意思,但我認為應該是對自己有用、對社會有用的意思。否則,溥儀最後也不會如此釋然,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并成為了北京植物園的一名花匠,開始自食其力地生活。
在《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裡,溥儀是主角,但在曆史中他并不是一個讨喜的角色。如果有選擇,我恐怕不會想成為他,因為失去自由和選擇的權利對我來說是痛苦的,也是十分可怕的。那麼,如果給你這個選擇的機會,你會想成為他嗎?